建項目、治沙海、富百姓,鄂爾多斯以工代賑書寫鄉村振興“多贏”答卷-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30 14:54:22
來源:新華網

建項目、治沙海、富百姓,鄂爾多斯以工代賑書寫鄉村振興“多贏”答卷

字體: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農牧局深入貫徹《全國“十四五”以工代賑實施方案》《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將以工代賑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核心抓手,構建“工程建設+就業增收+能力提升”三位一體的實施體系和“市級統籌政策、旗縣創新模式、群眾深度參與”的全鏈條推進機制,不斷加大全市以工代賑項目勞務報酬發放佔比。越來越多農牧民在家門口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以工代賑的“民生溫度”持續攀升,正成為鄉村振興中生動的“鄂爾多斯實踐”。

  高標準農田中的“以工代賑”樣板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創新構建“黨建引領 以工代賑”模式。建立“旗-蘇木鎮-嘎查村”三級聯動責任體系,推行“五同步”機制(設計、招標、施工、驗收、監管同步)、“兩前置”(以工代賑合同作為項目開工和驗收結算的前置條件)原則,以工代賑資金佔比高於內蒙古規定標準,實現項目推進與惠民效益的有機統一。

  烏審旗通過“施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創新模式,整合本地農業資源,形成多元合作體系,帶動多家合作社參與項目建設實現增收;依託“施工企業+村集體”模式,在材料供應等環節吸納當地群眾就業,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活力;採取“施工企業+農戶”模式,組織農牧民參與田間工程建設,推動本地機械運輸等資源參與項目建設,多渠道促進農牧民增收。

  2019年以來,烏審旗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以工代賑,既夯實了農業現代化根基,又激活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累計帶動1500餘人參與工程建設,發放勞務報酬1500多萬元,實現了農田提質與民生增收的良性互動。

  治沙興綠與鄉村振興的雙向賦能

  地處黃河“幾字彎”的達拉特旗,近年來,不斷加大工程治沙的力度。在實施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一期標準地建設項目-林、農互補工程中,達拉特旗創新探索“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協同機制。由黨組織牽頭整合勞務資源,組織村民參與沙障鋪設、植被種植等工程,村民可獲得勞動收入,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項目,進行收益分配,形成“治理工程有勞動力、村民就業有收入、集體發展有支撐”的多贏格局,將生態修復與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達拉特旗將治沙興綠與以工代賑有機結合,在生態項目實施中科學設定勞務報酬比例,確保群眾參與治沙工程既能獲得穩定收入,又能通過勞動技能提升增強就業能力,形成“生態治理—就業增收—能力提升—持續參與”的良性循環,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推進的特色路徑。

  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平原村村民王明是“以工代賑”好政策的首批受益者,王明介紹,“我原先在村裏搞過養殖,也到鎮裏打過零工,收入不穩定。有了‘以工代賑’的項目,再也不用東一頭西一頭到處找活幹,在家門口就實現了穩定就業,工資一個月到手近萬元,心裏特別滿意,都是黨的政策好。”許多當地農牧民乘着“以工代賑”的東風,實現了就近就業,鼓起了腰包。

  2025年以來,鄂爾多斯市已開展各類以工代賑項目68個,受益農牧民2178人,發放勞務報酬3458萬元,同時,在“三北”工程實施過程中通過購買苗木、先建後補、機械租賃等方式,為當地農牧民增加收益3.1億元。建立了以工代賑項目用工需求和務工需要“兩個清單”常態化調度機制,精準對接務工需求,形成“項目建設—勞務用工—收入增長”的良性循環。

  下一步,鄂爾多斯市農牧局將持續推廣“黨建引領、以工代賑”實踐,緊扣“工程建設是手段、群眾增收是核心”的本質要求。針對全市79個嘎查村5745名有務工需求的農牧民,全市各旗區正有序開展崗位對接工作,不斷提高以工代賑比例,提升項目對農牧民增收的帶動力和引領力,實現“工程建起來、群眾富起來、鄉村活起來”的振興圖景,讓“以工代賑”成為激活鄉村“造血”功能的持久動力。(王智敏 白顏誠)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