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的螺旋藻産業園內,生産車間裏自動化生産線正在高效運轉。螺旋藻在傳送帶的牽引下,經過一道道工序,最終堆集成藻泥,再經乾燥機烘乾成螺旋藻粉加工成片狀……小小的螺旋藻片即將漂洋過海出口歐洲。鄂托克旗螺旋藻何以從草原深處的“小眾特産”發展為暢銷歐美的“綠色名片”?
高標準生産:以“綠色+科技”築牢品質基石
鄂托克旗地處北緯39度螺旋藻黃金生長帶,年平均日照超3000小時,陰雨天少,有利於藻類的光合作用,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園區周邊100公里範圍內無污染企業,為螺旋藻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1996年,在鄂托克旗的眾多鹼湖發現的原生、天然鈍頂螺旋藻,是世界上最優質的螺旋藻,蛋白質在所有螺旋藻中含量最高,而且是唯一含有腦黃金(DHA)的優良藻種。
為守護這一天然優勢,當地企業從2009年起全面改用天然氣替代煤炭烘乾,單噸藻粉能耗從3噸煤降至700立方米天然氣,碳排放大幅減少;同時,將燃燒産生的二氧化碳循環用於螺旋藻養殖,形成“能源消耗-廢物利用”的閉環,既降低成本,又實現固碳減排,成為綠色生産的標杆。

質量管控上,鄂托克螺旋藻執行嚴苛的國際標準,從養殖環節的水溫、光照,到加工環節的金屬異物檢測等均精準控制,成為國際市場的“品質通行證”。
産業發展:從“零散加工”到“集群智造”的蛻變
2009年,鄂托克旗投資3.2億元建設佔地12400畝的螺旋藻産業園,4993座標準化跑道式大棚整齊排列,形成“養殖-加工-研發-檢測”一體化格局。2023年,園區將24家企業整合為4大産業化共同體,通過統一藻種培育、殘液處理、質量檢驗,實現資源共享。整合後企業年均産值超1億元,研發投入增長40%,抗風險能力提升50%。
園區還建成內蒙古自治區螺旋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配備液相色譜儀、質譜儀等國際先進設備,成為全國首個螺旋藻專業檢測機構,從源頭上保障了産業的標準化、規範化發展。
産學研深度融合催生技術突破。鄂托克旗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生物醫藥研究中心,開展藻藍蛋白提取、螺旋藻多糖抗腫瘤活性等研究,已獲2項發明專利,研發出藻藍蛋白口服液、天然藍色素等10余種高附加值産品。
在循環經濟領域,養殖廢水經三級過濾後循環使用,藻渣製成有機肥用於草原改良,實現“零排放”目標,園區因此獲評“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産業化示範園區”,成為綠色製造典範。
出口海外:從“區域品牌”到“國際名片”的破局
2011年,“鄂托克螺旋藻”獲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2020年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成為歐盟市場認可的“中國優質螺旋藻”代表,品牌價值提升30%。海外市場中,其“天然、純凈、高蛋白”的標籤深入人心,成為歐美消費者眼中的“東方營養瑰寶”。
2024年,鄂托克旗組織相關企業,分別在瑞士蘇黎世、德國海德堡、法蘭克福落地成功舉辦鄂托克螺旋藻德國(歐盟)推介會及外商資源對接活動,幫助企業爭取到海外訂單;10家企業獲自主出口資質,産品遠銷美國、德國、日本等20余個國家,覆蓋全球35%的螺旋藻市場……鄂托克旗與螺旋藻生産企業協同推進品牌國際化。
針對海外市場多樣化需求,鄂托克企業開發多元産品矩陣。健康食品領域,推出高純度藻粉、即食藻片;生物醫藥領域,提供藻藍蛋白粉,作為天然色素和免疫增強劑廣泛應用於食品、化粧品。
據了解,作為“世界藻都”,鄂托克旗年産螺旋藻粉5200噸,佔全國産量的50%以上、世界産量的40%以上。2024年,鄂托克旗螺旋藻進出口金額691.26萬美元,進出口量1175.3噸,螺旋藻出口的企業主體由5家增加到6家。
依託黃金産區的生態稟賦,以技術創新突破品質瓶頸,通過園區化集聚實現規模效應……從草原深處到世界舞&,鄂托克旗用20多年時間,將“小小螺旋藻”打造成年産值超5億元的支柱産業,書寫了一段“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傳奇故事。(楊靜 吳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