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一個個“法治小攤”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這些由政法幹警、律師、調解員組成的“法治輕騎兵”,帶着宣傳資料、法律諮詢&和調解手冊,把法律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讓法治精神浸潤千家萬戶。
2024年以來,喀喇沁旗政法系統累計開展“法治小攤”活動200余場,服務群眾超3.2萬人次,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9%,群眾滿意度達98.6%。這一創新舉措,正是喀喇沁旗政法系統深化“八五”普法、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精準“滴灌”解民憂
2024年6月,十家滿族鄉“法治小攤”剛開擺,便遇到村民王某反映土地流轉合同糾紛的問題。“攤主”現場&&律師,通過“以案釋法”明確合同效力,最終促成雙方和解。類似案例通過“法治夜市”“田間課堂”等形式廣泛傳播,成為群眾身邊的“法治教科書”。
喀喇沁旗地處蒙冀遼三省交界,農村人口占比高,群眾法治需求多樣。政法部門立足實際,將“法治小攤”打造為“移動服務站”,針對不同群體定制服務內容。在農村山區,聚焦土地糾紛、婚姻家庭、農民工維權等熱點問題,提供《民法典》《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解讀,發放“防詐騙”“反邪教”宣傳手冊。在城鄉社區,結合“平安建設”,開展反詐、禁毒、交通安全宣傳,現場演示“國家反詐中心”App安裝使用,幫助老年人識別“保健品詐騙”“冒充公檢法”等套路。在企業園區,圍繞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解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提供勞動合同簽訂、知識産權保護等諮詢,助力企業合規經營。

創新形式聚人氣
“以前覺得法律條文很枯燥,現在通過‘法治小攤’的案例講解,一下子就明白了。”錦山鎮居民李女士在參與“法治夜市”後,主動成為社區“法律明白人”,帶動身邊10余位鄰居學法用法。
為破解傳統普法“單向灌輸”的痛點,喀喇沁旗政法系統推出“法治小攤+”模式,讓普法更接地氣、更有溫度。
“法治夜市”煙火氣濃。在錦山美食街、和美商貿區等夜間經濟集聚區,設置法律諮詢&、法治文藝演出區,結合烏蘭牧騎表演、有獎問答等形式,吸引群眾參與。2024年至今累計發放資料8000余份,解答諮詢500餘人次。
“流動普法車”覆蓋廣。依託公安“義警”、司法“巡迴法庭”,將法治宣傳融入日常巡邏、案件審理,在集市、廟會等場所“擺攤設點”,實現“執法+普法”雙推進。
“指尖普法”零時差。通過“喀旗政法”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發布普法短視頻、以案釋法漫畫,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矩陣。目前累計發布普法內容300余條,閱讀量超5萬人次。
多元聯動促和諧
喀喇沁旗政法系統以“法治小攤”為支點,構建“政法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治理格局。
“政法藍+志願紅”。當地整合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門力量,聯合志願者、網格員組建“法治宣傳隊”,實現“群眾點單、部門接單、社會評單”。
“調解+普法”雙輪驅動。喀喇沁旗將“法治小攤”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結合,現場化解矛盾糾紛。2024年至今全旗各級調解組織累計調解糾紛3769件,調解成功3760件,調解成功率達99.7%,其中通過“法治小攤”分流化解的佔比超20%。
“執法+服務”深度融合。在交通執法、市場監管等領域推行“伴隨式執法”,執法人員邊檢查邊普法,暢通群眾監督渠道。
法治建設提質效
喀喇沁旗將“法治小攤”納入“八五”普法重點項目,新建了11個“法治驛站”,推出“法治大集”等品牌活動,推動法治宣傳向基層末梢延伸,助推法治建設提質增效。
群眾法治素養顯著提升。2024年全旗“法律明白人”達887名,覆蓋所有村(社區)。未成年法治教育普及率達100%,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46.6%。
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行政復議糾錯率13.11%,12345熱線涉法訴求解決率100%。
基層治理能力全面增強。全旗各鄉鎮(街道)建成公共法律服務站,安裝“無人律所崗亭”12&,2024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821件,公證事項685件,辦證合格率100%。
從“擺攤設點”到“全域覆蓋”,從“單向灌輸”到“互動體驗”,喀喇沁旗的“法治小攤”不僅是政法宣傳的“新窗口”,更是密切群眾的“連心橋”。這一創新實踐,正以“小切口”推動“大治理”,讓法治成為喀喇沁旗最亮的底色、最暖的情懷。(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