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四子王旗大地的“幫扶答卷”-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5 22:58:07
來源:央廣網

寫在四子王旗大地的“幫扶答卷”

字體: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22年中組部啟動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醫療、教育、科技領域人才不遠千里從首都北京來到內蒙古烏蘭察布四子王旗,緊盯幫扶旗縣醫療、教育、農業産業發展等劣勢及短板,制定方案、組建團隊,落實幫扶舉措,真正做到找準發力點、扶到關鍵處、幫到心坎上。

  四子王旗成立以旗委書記為組長的幫扶工作專班,下設綜合協調組和教育、科技、醫療3個專項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精準摸排一線需求,充分發揮幫扶專家優勢特長,分領域分類別高標準制定幫扶清單,明確幫扶內容、完成時限、目標要求等,確保幫到關鍵處,扶在急需時。

  教育“雙向奔赴”賦能高質量發展

  教育幫扶團隊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工作主線,以建機制、育骨幹、強保障為重點,在開足開好規定課程基礎上,指導開設特色專業、特色課程,注重加強藝體生培養。通過創建名師(創業)工作室、結師徒對子,開展校本教研、遠程教學、進京跟崗學習等方式培養種子教師、建立校外實踐基地。

  原任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分校副校長朱思克是中組部選派的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成員之一。2022年初夏,他來到四子王旗,擔任旗第一中學的校長。

  作為幫扶校長,朱思克針對教育教學理念滯後、教師隊伍老化、教學基礎設施落後三大問題,從戰略定位、專業發展、課堂改革、治理創新等多方面探索縣域高中發展新模式。

  他創新培優模式,融合京蒙教育資源,組建“6+3英才班”,即融合6位北京教學骨幹和3位本地優秀教師,讓四子王旗的優秀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到“京師”教育。

  此外,朱思克實施了“一對一”以老帶新的“青藍工程”,開展“精準課堂活動”,提升每一堂課的質量,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打造“目中有人”“卷上有分”“有效高效”課堂。

  老師在課上指導學生(央廣網記者 劉一晨 攝)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教學質量、教師能力、學生素質、管理水平明顯提升。2023年,四子王旗一中高考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學校升本率大幅提升,文科升學率2022年到2024年整整翻了一番。2024年學校高考成績最高分在近十年首次突破600分,藝體生被本科院校錄取人數不斷攀升,職高升本實現了近5年來零突破。

  2023年,中央組織部、教育部、教育部專家組和北京市教委先後四次來四子王旗調研“組團式”幫扶工作,幫扶團隊的工作受到充分的肯定。

  兩年多的時間裏,教育幫扶不僅“填平”了幫扶地“縣中”辦學的塌陷,而且走出了困境,獲得了幫扶地“縣中”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先機,並且在“塌陷地”上慢慢地開始了“築山”——探索“縣中”發展、振興鄉村教育的“拔尖人才培養”新思路。

  醫療幫扶讓老百姓有了堅實“醫靠”

  四子王旗充分發揮幫扶團隊“橋梁紐帶”作用,集中力量開展疑難危重症診斷治療技術攻關,三年來,人民群眾對醫療水平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

  2022年,北京市懷柔區衛健委選派懷柔醫院的劉霞帶領醫療隊來到四子王旗開展醫療幫扶工作。初抵四子王旗時,劉霞發現當地醫療資源嚴重匱乏、慢性病防治體系近乎空白,群眾就醫十分不便。

  “將更多更優秀的醫療資源、人才隊伍帶到四子王旗、留在四子王旗。”劉霞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近三年來,劉霞團隊積極協助四子王旗人民醫院建設五大中心和重點科室,現已建成健康管理中心、危重孕産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成急診科、疾控科、慢性病門診、老年醫學科等10個科室,與宣武醫院聯盟建立認知障礙前期篩查門診(癡呆門診)。引進新技術29項,新項目8項。醫療幫扶開展以來,四子王旗人民醫院開展院內會診296次,遠程會診328次及疑難病例討論110例,指導完成手術400余&。

  指導患者就診(央廣網記者 楊亞東 攝)

  四子王旗人民醫院以“組團式”幫扶的契機,派出業務骨幹56名、管理人員3名赴懷柔醫院、自治區三甲醫院進修學習,同時引進專業技術人員4人,有效提升了人才隊伍建設和管理水平。通過互聯網信息系統,每週五接受北京懷柔醫院的遠程培訓學習和遠程會診。通過“派出去,請進來”雙向培養機制。截至目前,培養“師帶徒”20人、“團隊帶團隊”23個,累計培訓52次,培訓醫務人員2700人,會診123次,答疑解惑160次。

  科技幫扶讓農牧民富了“腦袋”鼓了“口袋”

  “凡是鄉村振興,必有科技支撐”。近年來,四子王旗以科技幫扶特派團為契機,結合主導産業實際需求,充分激發科技特派團人才、技術、資源優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自2022年來到四子王旗,科技特派團聚焦馬鈴薯、肉羊、絨毛用羊等8大産業發展存在的短板和科技服務需求,重點從産業技術指導服務、品種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本土人才培養幫帶、農業産業功能拓展等方面集中發力。

  近三年來,幫扶成果纍纍。

  國家科技特派團肉羊/絨毛羊産業組成員、國家絨毛用羊産業技術體系胚胎工程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侯健在四子王旗賽諾種業搭建起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橋梁。

  賽諾種業實驗室的胚胎罐(央廣網記者 楊亞東 攝)

  他主持的“羊胚胎基因組選擇技術”項目,聯合四所科研院校突破關鍵技術;在企業的重點實驗室裏,派駐研究生將論文課題轉化為2萬隻優質種羊;推動建成中國首個肉羊三元雜交體系,使國産羊肉生産效率比肩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全球98%的肉羊體外胚種都來自於這裡。

  馬鈴薯産業組專家助力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教育部、農業部和中國科協共建的“四子王旗馬鈴薯科技小院”,該小院重點結合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工作,開展鄉村振興、技術應用示範等工作。

  2022年,科技特派團成功助力這兩家企業成功揭榜自治區種業創新聯合體項目,四子王旗也成為全自治區唯一2家企業上榜的旗縣,極大地提升了四子王旗主導産業高質量發展。

  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中加公司培育出2個全區澱粉含量最高的馬鈴薯品種,成功創成自治區馬鈴薯現代産業園。“杜蒙羊”新品種通過國家認定,成為全國最具有推廣價值的肉羊品種之一。

  8個産業組採取專題講座、現場講解、示範服務、帶動參與等方式,累計駐點服務覆蓋9個鄉鎮蘇木、27個行政村,下鄉幫扶573人次。對接服務産業8個,對接經營主體15個,引進示範推廣新品種44個,新技術18個。結對幫帶本土科技人員33人,線上線下培訓60場,培訓4200人次。通過線上&&開展技術指導19次,指導科技示範基地和産業園區5個,線上諮詢解答31次,攻克解決關鍵技術10個,獲批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項。一系列科技助農的舉措讓農牧民既富了“腦袋”又鼓了“口袋”。

  豐碩的幫扶成果背後,是四子王旗為專家人才搭建的全方位保障體系,讓成果落地與人才扎根相得益彰。為了讓幫扶專家人才融入當地、心無旁騖地幹事創業,四子王旗建立旗委、政府班子成員&&專家機制,通過座談會、走訪慰問、談心談話等方式,加強和專家人才的&&交流,有效幫助解決各類問題16個,同時參照四子王旗同類同級人員標準,為長期開展幫扶工作的專家人才發放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確保幫扶幹部開展工作安心、舒心、放心。(記者 楊亞東)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