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游內蒙古”亮相莫幹山:北疆風情淬染江南山水間-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1 22:44:23
來源:新華網

“歌游內蒙古”亮相莫幹山:北疆風情淬染江南山水間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5月11日電 當江南的煙雨遇見塞北的遼闊,當莫幹山的竹海回蕩起草原的長調,一場跨越千里的文旅對話在浙江德清徐徐展開。5月9日-11日,在世界品牌莫幹山大會的聚光燈下,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正鑲白旗、烏審旗、察哈爾右翼後旗、鄂托克旗等地,向江南山水遞出一封深情的“北疆請柬”。從火山草原到星空秘境,從歷史長河到紅色印記,內蒙古用多元的文旅敘事,向世界發出深情邀約。

  烏蘭察布:科技賦能,四季皆景的草原避暑之都

  烏蘭察布輝騰錫勒草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這句簡潔的推介語,道出烏蘭察布與首都的地理方位。作為“中國草原避暑之都”,這裡年均氣溫僅4.3℃,夏季18.8℃的清涼,讓燥熱的南方游客心馳神往。烏蘭哈達火山群的蒼茫、輝騰錫勒草原的繁花、林胡古塞的幽靜,構成一幅天然畫卷。

  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賈翮振在2025世界品牌莫幹山大會科技賦能文旅品牌發展論壇上説,科技是文旅發展的新引擎,烏蘭察布通過智慧&&整合“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服務,游客可一鍵預訂火山民宿、在線漫游黃花草原,甚至定制星空露營體驗。2024年,烏蘭察布接待游客超23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66億元,印證了“四季旅游”品牌的強勁吸引力。

  通遼:西遼河復流,書寫生態與文明的共生詩篇

 赤麻鴨在通遼市奈曼旗孟家段國家濕地公園覓食。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從西遼河的涓涓細流到莫幹山的層巒疊翠,通遼以一條河流的復興,講述生態與文旅的深度融合。西遼河復流工程不僅是生態修復的里程碑,更成為通遼文旅的“活水名片”。科爾沁500公里風景大道串聯起草原、沙漠與濕地,被譽為“中國之路”十大自駕線路之一。

  通遼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周國剛在推介中&&,通遼要以研學旅游為切入點,將西遼河文化轉化為可觸摸的歷史體驗。2024年,通遼游客接待量突破2122萬人次,同比增長20.2%,新興客源市場持續擴大。從自駕營地到非遺展演,通遼正以多元業態,讓北疆風情“破圈”生長。

  呼倫貝爾:四季輪轉,天地共舞的極致浪漫

    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雪後霧凇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多想去一趟呼倫貝爾!”這句在莫幹山會場頻頻響起的感嘆,道出了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無盡嚮往。8萬平方公里的草原、13萬平方公里的森林、3000余條河湖,構成呼倫貝爾的“草之魂”“林之韻”“水之靈”。

  一條橫跨10個旗市區的文物主題游徑,串聯起嘎仙洞的古老傳説與數字交互場景;四季民俗活動——春日牧歌、盛夏那達慕、金秋豐收、寒冬冰雪,讓文化在自然中鮮活流淌。2024年,呼倫貝爾用3萬平方公里濕地和馬背民族的熱情,為游客留下“與天地共鳴”的旅行記憶。

  巴彥淖爾:“渡·陰山”自駕,丈量歷史與自然的史詩

  “渡·陰山”自駕車隊。新華網 發

  “每一處轉彎都能遇見歷史,每一次駐足都是與自然的對話。”巴彥淖爾市打造的“渡·陰山”全域自駕品牌,以陰山岩畫、秦漢長城、雞鹿塞為地標,將地理奇觀與人文遺跡濃縮為“地理史詩劇場”。

  2024年,“渡·陰山”入選全國十大自駕線路,五一期間吸引游客127.68萬人次,G6、G7高速車輛流量激增445%。通過跨界聯動與精準營銷,這條線路從專業越野賽道躍升為大眾旅游爆款。沿線主題營地、熱氣球體驗等新業態,更推動巴彥淖爾從“過境地”向“目的地”華麗轉身。

  正鑲白旗:星空草原,觸摸銀河的北疆秘境

  夜晚拍攝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明安圖觀測站基地射電頻譜日像儀天線(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在莫幹山的夜色中,正鑲白旗用“星空草原”點亮了人們對宇宙的想象。依託中國科學院明安圖觀測基地的“草原天眼”,這裡發展出觀星研學、航天體驗、民俗文化等18項沉浸式項目。

  “星空不僅是資源,更是文旅創新的載體。”正鑲白旗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阿娜爾&&,當地正以“全國星空草原旅游度假目的地”為目標,打造“觀星研學+文化體驗+生態度假”的全産業鏈。2024年,15項文旅體驗項目、8項航天類體驗項目,讓游客在銀河下感受科技與自然的交響。

  烏審旗:綠色奇蹟,紅色基因的北疆答卷

  烏審旗積極創建薩拉烏蘇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推出畫舫、快艇、摩托艇、沙漠沖浪、滑草等多種水上、沙地活動項目,打造集游、娛、購、學、研於一體的一體化運營綜合性旅游目的地。新華網發

  從毛烏素沙地的“生命禁區”到森林覆蓋率32.92%的綠洲,烏審旗的生態治理堪稱全球樣本。在莫幹山會場,烏審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建勳以“六韻華章”為主題,將薩拉烏蘇文化遺址、河套人化石等歷史瑰寶,轉化為研學體驗與文創産品。

  紅色文旅同樣熠熠生輝。巴圖灣紅色文化小鎮推出20余種特色課程,年接待游客6萬餘人次,成為“亮麗北疆·紅色教育培訓研學旅游線路”的核心節點。生態與文明的“雙遺産”敘事,讓烏審旗的文旅産業迸發出時代活力。

  察哈爾右翼後旗:火山草原,奏響自然雙重奏

  游客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草原上的火山前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烏蘭哈達火山群的晨曦與星空,天鵝湖畔的飛鳥與牧草,構成察哈爾右翼後旗的“火山草原交響曲”。這裡年均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火山研學、星空露營等新業態帶動2000余名農牧民就業。

  2024年,當地旅游收入達34.7億元,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近70%。察哈爾右翼後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珺的誠摯邀約,讓莫幹山聽眾仿佛置身於“火山喚醒朝霞,銀河觸手可及”的奇幻之境。

  鄂托克旗:草原敦煌,遠古與現代的時空對話

  牧民在鄂托克旗那達慕大會上騎馬入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可愛鄂托克,神奇大草原。”鄂托克旗以阿爾寨石窟、恐龍足跡、桌子山岩畫等資源,展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厚重底蘊。非遺代表性項目鄂爾多斯婚禮、“乃日”歌舞,讓游客沉浸於草原的浪漫與豪邁。

  作為蒙寧陜甘經濟區的文旅樞紐,鄂托克旗正以“旅游+”模式,將生態保護區、沙漠景觀與黃河濕地串聯成線,打造“沿黃經濟帶”上的文化明珠。

  從莫幹山的竹影到內蒙古的遼闊,這場跨越千里的文旅邂逅,不僅是資源的展示,更是理念的交融。科技賦能、生態修復、文化激活、産業升級——內蒙古以多元路徑,將“北疆風景線”轉化為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

  正如呼倫貝爾邀約中所言:“天邊的遙遠不過是空間的丈量,而心靈與自然的貼近,從來都在抬腳啟程的瞬間。”2025年的這個夏天,內蒙古正以歌為媒,邀請全球游客踏上這片土地,讓“多想去”的嚮往,化作“我來了”的共鳴。(李倩綜編)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