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場人與沙的“殲滅戰”正持續上演。
渾善達克沙地,這片曾因氣候和人為因素而不斷擴張的“黃龍”,如今在草原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澆灌下,逐漸褪去荒蕪,重現綠意。
2024年,錫林郭勒盟域內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碩果纍纍,完成沙地治理378.55萬畝,完成自治區下達任務的106.9%!
機制創新,從“政府包辦”到“全民參與”,激發內生動力;
科技賦能,用“智慧治沙”破解人力困局;
産業融合,讓生態治理成為可持續的“綠色銀行”……
牧民主動參戰、科技利器助陣、産業反哺治沙——錫林郭勒盟以創新模式、科技突圍和綠富共贏的“組合拳”,正在書寫着中國治沙新傳奇。
多元治沙——從“人沙對抗”到“全民共治”
過去,治沙常被視為政府的“獨角戲”,但錫盟卻打破常規,構建起“政府引導+牧民參與+合作社發力”的多元治沙體系。
如今的牧民,除了養殖能手,還是“生態衛士”。
蘇尼特右旗賽罕烏力吉蘇木敖倫淖爾嘎查牧民高娃,主動將自家6000多畝草場申請了禁牧,利用閒置牛棚創辦一家公司,配備10&自動化草簾編織設備,專門生産稻草簾等治沙物料。
通過“技術培訓+靈活就業”模式,該公司吸納帶動50多名農牧民增收,幫助他們實現了“顧家、治沙、掙錢”三不誤的民生價值。2024年9月至今,該公司已完成700萬米訂單,實現凈利潤24萬元,帶動牧民增收105萬元。
敖倫淖爾嘎查牧民通過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實現生態保護與收入增長的雙贏,是錫林郭勒盟科學決策、綜合施策,建立多元治理機制,統籌推進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的一個縮影。
鏖戰沙海,需要科學的治沙思路。錫林郭勒盟根據治理區域降水量、植被分佈特點、立地條件類型,統籌考慮沙地分佈狀況和沙化程度,劃分“五區兩帶多點”治理區域,採取項目配套、灌草結合綜合治理措施,統籌推進沙地治理。
2024年,全盟共完成沙地治理379萬畝,完成自治區下達任務的107%。
在阿巴嘎旗查幹淖爾鎮烏蘭圖嘎嘎查,草原豐遠牧業合作社牧民結隊奔向沙窩子,開始了當天的治沙工作。夯實“小角”、拉網圍欄、建草方格,一個上午的分工協作,一片片沙地成了一塊塊“工地”。該合作社向旗林業和草原局申請並簽訂治沙合同,以先建後補方式開展綜合治理,15戶成員成為當地5000畝治沙項目的實施主體。
牧民是防沙治沙的生力軍,也是直接受益者。錫林郭勒盟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多元治理機制,確定“誰的草場誰申請、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通過以工代賑、先建後補等機制,充分調動農牧民參與沙地治理的積極性。
通過“以工代賑、先建後補”等模式,全盟共有137個農牧民合作組織6000余位牧民參與防沙治沙工程建設,人均增收1.2萬元左右。
科技突圍——“無人機+機械臂”代替“鐵鍬+人海”
如今的渾善達克,曾經一片片“大地的斑禿”,如今成了一處處科技創新試驗場。
從牽引式沙障車,到全自動荒漠化機器人,從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拖拉機,到抗旱草種培育……一項項科技“突圍”和創新應用讓沙地治理更精準、更高效。
在蘇尼特右旗鹼礦附近的治沙項目現場,一台形如“巨型插秧機”的機械正勻速前進,所過之處,草簾沙障被整齊插入沙丘,形成一道道防風固沙的“生物籬笆”。
這是內蒙古嘉利節水灌溉公司研發的牽引式沙障車,由牽引車、車體連接裝置、動力系統、草沙障鋪設裝置等部分組成,建植沙障行數可達2至4行,栽植深度在100至400mm之間。
每小時能夠鋪設10至25畝方格草沙障,實現高效快速大面積治沙,相對於人工,效率提升了50倍不止!
同樣是在該旗的桑寶拉格蘇木,針對治沙項目區距離硬化道路較遠且現場沙化嚴重、沙丘坡度較陡,當地研究改裝了六驅翻鬥車和六驅拋肥車,大幅提升了在複雜沙地地形中施工物資的運輸效率和施工進度。此外,當地還引進了4輛配備北斗導航和無人駕駛技術的大型拖拉機,通過電腦控制能自主實現多種設定路線,大大減少了測量及人工成本。
新機械、新技術的研發應用為蘇尼特右旗防沙治沙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將治沙效率提升10%。
在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主戰場正藍旗,全區首個無人機械治沙項目在此啟動,一輛輛“履帶鐵盒子”——全自動機器人已投入到沙地治理的行列,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治理效果。
年初,全自動荒漠化綜合治理機器人“句芒301”身先士卒,全力投入到松土、扦插、澆水、壓埋等種植環節的自動化作業中。這些機器人將協同完成2000畝的治沙任務,極大地提升了治沙工作的效率、精準度和便捷性。
該批全自動荒漠化綜合治理機器人、半自動荒漠化綜合治理機器人融合了多項先進技術,可適應更為複雜嚴峻的沙地作業環境。據了解,13&機械裝備同步配合開展治沙造林作業,工作效率是人工效率的3倍到5倍以上。
産業賦能——綠了沙地,鼓了腰包
灌木平茬,沙柳變成“搖錢樹”。不久前,在正藍旗桑根達來鎮治沙項目區的沙地中,一車車運往治沙現場的黃柳條,通過人工或無人機械栽植,深深地扎根在了這片沙土之中,發揮着固沙治沙的奇妙功能。其中大量經過處理的黃柳條,來源於上一年秋冬季節在當地廣泛開展的平茬復壯作業工程。
除黃柳外,紅柳、檸條等本地原生灌木種,在一定年限後會出現生長勢頭減弱、防風固沙能力下降的問題,甚至出現大面積的枯萎死亡現象。為了保障防沙治沙成效,當地探索出了灌木平茬的科學治理方法,在每年的秋冬季節利用割灌機對灌木進行平茬作業。
在內蒙古豐佐紀元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廠房內,新上線的高溫膨化工藝加工設備正在將平茬後的灌木枝條加工成科學營養、經濟實惠的優質飼料。平茬下來的灌木製作而成的顆粒飼料,不僅營養好、易吸收,每噸價格也比牧民自購飼草市場低300元左右。
“風光”治沙,綠電與綠洲共生。在蘇尼特右旗的京東方楚魯圖光伏電站,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象。板上,來自太陽能的綠電被收集、存儲、外送;板下,成群的牛羊或大快朵頤,或漫步小憩。一排排光伏組件下,烏日根塔拉鎮腦敏塔拉嘎查的牛羊愜意享受更茂盛的青草,成為錫盟首批在光伏板下“出欄”的牲畜。
該項目所在的蘇尼特草原,年降水量約18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700毫米。光伏板像一把把大傘,遮擋陽光直射,減少水分蒸發,植被長勢因此得到了較大改善。光伏組件像一道屏障,有效助力了治沙和植被恢復,而生態修復也為新能源項目營造了優質的環境。
林下經濟,沙地長出“金疙瘩”。走進多倫縣,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帶來大片鬱鬱蔥蔥的樟子松林,曾經的沙地已被牢牢鎖住,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當地引進的紅松嫁接項目,提高了松子産量,村民們採摘新鮮的松子可賣到五六十元一斤;林下種植的中草藥金蓮花、赤芍、黃芪等中草藥更為村民創造了可觀的收入;優質的樟子松苗木也成為全國各地的搶手貨,村民通過賣苗也收入頗豐。(楊建軍 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