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錫林郭勒盟,渾善達克沙地曾是京津風沙源的“策源地”,沙化區域一度佔據全沙地總面積的83%。如今,這片土地正經歷一場從“黃沙漫天”到“綠富同興”的深刻變革。通過將防沙治沙與産業發展有機融合,錫林郭勒盟不僅讓沙地披上綠裝,更讓農牧民鼓起了腰包,實現了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不久前,在正藍旗桑根達來鎮治沙項目區的沙地中,2025年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吹響了衝鋒號角。一車車運往治沙現場的黃柳條,通過人工或無人機械栽植,深深地扎根在了這片沙土之中,發揮着固沙治沙的奇妙功能。其中大量經過處理的黃柳條,來源於上一年秋冬季節在當地廣泛開展的平茬復壯作業工程。
除黃柳外,紅柳、檸條等本地原生灌木種,在一定年限後會出現生長勢頭減弱、防風固沙能力下降的問題,甚至出現大面積的枯萎死亡現象。為了保障防沙治沙成效,當地探索出了灌木平茬的科學治理方法,在每年的秋冬季節利用割灌機對灌木進行平茬作業。正藍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蘇倫高娃向記者介紹,正藍旗在2024年底,對24萬畝灌木開展了平茬復壯作業,“灌木平茬可以促進大量新枝萌生,幫助灌叢增大,恢復生長優勢。一部分平茬後的灌木也可以加工成牛羊飼料,降低養殖成本。”
在內蒙古豐佐紀元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廠房內,新上線的高溫膨化工藝加工設備正在將平茬後的灌木枝條加工成科學營養、經濟實惠的優質飼料。該公司工作人員對記者説:“平茬下來的灌木製作而成的顆粒飼料,不僅營養好、易吸收,每噸價格比牧民自購飼草低300元左右。”這不僅解決了本地牲畜冬季飼料短缺的問題,還降低了養殖成本,更是解決了灌木平茬後“去往何方”的現實困局。
此外,這一完整産業鏈也帶動牧民參與其中,實現了額外增收。除了冬季灌木平茬作業雇傭當地牧民外,在冷庫捆綁冬儲黃柳條,也能為附近牧民帶來額外的勞務收入。正藍旗扎格斯&蘇木巴音淖爾嘎查牧民寶音達來説:“冬天不太忙,在冷庫打零工,一天能賺200至300元。”
灌木平茬復壯作業鞏固了治沙成效,平茬後的灌木加工成飼料飼喂牛羊,破解飼草料短缺困局又進一步保護了渾善達克沙地脆弱的生態,産業鏈條中的勞務需要也為牧民帶來收入。既解決了沙地腹地牲畜的“口糧”問題,又讓沙地生態得以休養生息,産業發展像一針“活血劑”,帶動着沙地生態實現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讓這片“黃色馬駒”改顏換貌成為可能。
在蘇尼特右旗的京東方楚魯圖光伏電站,又是一番別樣的景象。板上,來自太陽能的綠電被收集、存儲、外送;板下,成群的牛羊或大快朵頤,或漫步小憩。一排排光伏組件下,烏日根塔拉鎮腦敏塔拉嘎查的牛羊愜意享受更茂盛的青草,成為錫林郭勒盟首批在光伏板下“出欄”的牲畜。
這種“板上發電,板下養牛羊”的“光伏+治沙+養殖”産業模式令人眼前一亮。京東方楚魯圖光伏電站站長關超説:“我們將傳統光伏板最低點從距離地面0.2至0.3米提升至1.5米,為板下的牧草生長和牲畜養殖提供了空間。”該項目所在的蘇尼特草原,年降水量約18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700毫米。關超介紹,光伏板像一把把大傘,遮擋陽光直射,減少水分蒸發,植被長勢因此得到了較大改善。光伏組件像一道屏障,有效助力治沙和植被恢復,而生態修復也為新能源項目營造了優質的環境。
“項目採用牧光儲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發電、儲能、治沙、養殖等多重效益,也為當地牧民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蘇尼特右旗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牛承霖説道。該項目不僅貢獻了超5億度綠電,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畜牧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牧業發展的有機統一。
對於沙地治理中産業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多倫縣的百姓深有感觸。在這裡,樟子松成為防沙治沙與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是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致富明星”。
走進多倫縣,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帶來大片鬱鬱蔥蔥的樟子松林,曾經的沙地已被牢牢鎖住,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當地引進的紅松嫁接項目,提高了松子産量,村民們採摘新鮮的松子可賣到五六十元一斤;林下種植的中草藥金蓮花、赤芍、黃芪等中草藥更為村民創造了可觀的收入;優質的樟子松苗木也成為全國各地的搶手貨,村民通過賣苗也收入頗豐。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國琴感慨地説:“一開始,大家是為了治沙,沒想到現在樟子松帶來了這麼多好處。”
如今的多倫縣,仰望是茂密的樟子松林,腳底是林下經濟“聚寶盆”,防沙治沙與産業發展相輔相成,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生態和經濟的雙重“財富”。
從産業治沙到生態恢復,再到産業致富的正向循環,錫林郭勒盟通過産業發展這把“金鑰匙”,打開了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大門。用極富本地特色的解決方案,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富”的華麗轉身,一幅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美好畫卷正在這片沙地上徐徐展開。(張士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