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通遼市科爾沁區余糧堡鎮拍攝的西遼河(無人機照片,攝於2024年9月)。新華網發 王金 攝
新華網呼和浩特4月30日電(石毅)自古以來,文明多依河而生。河流是大地的血脈,生命的源泉,在人類發展歷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文明亦是在“河流”中孕育和發展的。
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據此,西遼河與長江、黃河並列為中華文明主要起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被確立。
曾經奔流不息的西遼河,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自1998年之後,其幹流一直處於斷流狀態。經過多年保護治理,今年4月10日,斷流27年之久的西遼河干流首次實現全線過流,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沿岸群眾亦歡欣鼓舞。
西遼河,這條蜿蜒在我國東北地區西部的河流,在中華文明中居於什麼地位?西遼河文化是如何萌芽和發展的,歷經了怎樣的演進過程?針對這些大眾關心的話題,近日,新華網專訪了內蒙古民族大學博物館特聘教授、西遼河研究專家工作站首席專家張鐵男。
以下是採訪實錄:
新華網:西遼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居於什麼地位?
張鐵男:遼河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南部,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有東遼河與西遼河兩個支流。西遼河有兩個源頭,南源是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七老圖山的老哈河,北源是發源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西拉木倫河,兩河在通遼市開魯縣境內匯合,稱西遼河。西遼河是遼河干流中段,流域面積約13.6萬平方公里。
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2023年12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成果:距今5800年左右,西遼河地區已經進入“古國”時代。據此,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階段是“多元”的,正如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蠟燭,而像滿天星斗”。西遼河文化是重要的中華文化符號之一。
新華網:西遼河文化是如何萌芽和發展的,歷經了怎樣的演進過程?
張鐵男:西遼河地區的考古工作幾乎與我國現代考古學同步發展。今年是紅山後遺址發掘90周年(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成就了西遼河文化今日的輝煌。
西遼河地區人類活動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西遼河地區經過正式考古發掘命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有:距今約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約8000年的“興隆洼文化”,約7000年的“趙寶溝文化”和“富河文化”,約6000年的“紅山文化”,約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約4000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約3000年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基本上涵蓋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序列。儘管各文化之間的譜係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如此眾多的考古學文化集中發現在這一區域,令人震撼,為中華民族“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支撐。
新華網:西遼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張鐵男:西遼河文化的演進路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具有典型意義。在地理位置上,西遼河流域的北方屬於游牧文化、南方屬於農耕文化、東方屬於漁獵文化,西遼河這個文化單元位於三大文化板塊的接合部。多種文化元素薈萃、多種民族成分雜居、多種生業形態並存決定了西遼河文化的底色就是“融合文化”。西遼河區域也是南北東西交通的樞紐,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南西北交通的“大驛站”,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融爐”。
西遼河文化的演進路徑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結構裏佔有特殊地位,具有典型意義。縱觀其演進路徑,遠古時期,是萬年以上的文化根脈(這裡已經發現的考古學材料為我國一萬年的文化史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材料的支持);上古時期,是“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指出,遼西地區的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這裡可謂是“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中古時期,是“大中華”的歷史里程碑(此時期的遼政權提出了自己是“中華正統”的理念,在觀念上認同“中華”,主動融入中華文化共同體,開啟了一個“大中華”的歷史新階段);近古時期,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收官之作(在清朝建立和鞏固的過程中,西遼河地區的科爾沁部蒙古族作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盟旗制度的實施,使北方草原成為清朝牢固的北疆長城。科爾沁部蒙古族參與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收官之作,科爾沁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添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華網:如何擦亮北疆文化的西遼河文化底色?
張鐵男:北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牽,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形成融紅色文化和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於一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愛國忠誠奉獻為核心理念,以共同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為精神標識的地域文化。
特殊的自然地理屬性決定了北疆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突出的地域特徵和多元的文化特徵,內蒙古12個盟市的特色文化如同草原上盛開的鮮花,匯聚成北疆文化集合體。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地區地處西遼河文化核心區,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入發掘其歷史文化資源,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把講好西遼河文化的故事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具説服力的實踐路徑。
張鐵男教授簡介:
張鐵男,內蒙古民族大學博物館特聘教授、西遼河研究專家工作站首席專家。二十多年來,張鐵男教授關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西遼河地區歷史文化做了大量田野調查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