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如何讓每滴水“活”起來?-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18 09:05:47
來源:內蒙古日報

鄂托克前旗如何讓每滴水“活”起來?

字體:

安裝“井電雙控”計量設備。閆偉 攝

種辣椒用滴灌,水量減半,收入翻倍。閆偉 攝

  不足300毫米的降水量、高達2300毫米的蒸發量!在內蒙古西南部、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鄂托克前旗,這場懸殊的水資源博弈,長久禁錮着這片土地的發展。

  近年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節水革命,在鄂托克前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悄然改寫着農牧民的命運軌跡,為這片乾涸的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與希望。

  革新水價機制 明晰用水標尺

  用水,必須像用錢一樣精打細算!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過去,鄂托克前旗農業灌溉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戶秉持傳統灌溉方式,對用水量缺乏精準把控。加之水權界定不明,“大鍋飯”思想盛行,導致大家節水意識淡薄。

  如何引導農村牧區群眾深切認識節水的重要性,並將節水行動自覺落實到日常生産中?鄂托克前旗構建了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精準節水模式。

  依據“四水四定”原則,鄂托克前旗大力推進水權改革,全面推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以確權地220立方米/畝、非確權地100立方米/畝用水量作為基礎加價標準,超出限額用水量20%(含)以下的水量部分,在原水價標準基礎上加0.5倍徵收……通過這种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引導農業合理控制用水量。

  與此同時,鄂托克前旗着力提升科學計量水平,完善灌區計量設施,安裝“井電雙控”計量設備,將水澆地畝均取水量從400多立方米嚴格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內。這套系統就像給水井裝上“智能水錶”,偷水、浪費瞞不過雲端監管。

  在鄂托克前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調度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着2400多套已安裝“井電雙控”計量設備的機電井運行情況,點擊任意一個機電井,開機時間、用水曲線等信息一覽無余。

  鄂托克前旗農牧和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鄭國慶説:“兩個地下水超採區的724眼機電井,已經全部安裝了這套設備,借助這一先進的技術手段,我們如同擁有了一雙‘智慧的眼睛’,能夠及時發現並解決用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水資源的科學調配與高效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準確計量、按量計費的實施,不僅提高了水費計收率,更喚醒了農戶內心的節水意識,推動農業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

  調整産業結構 探索節水新路

  水價改革只是開始,要讓節水可持續,關鍵是要讓農牧民得到實惠。鄂托克前旗創新性地將節水與産業轉型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敖勒召其鎮馬場井村的蘇虎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去年,他把40畝地中的10畝改種辣椒,30畝種穀子。他説:“辣椒用水比玉米少40%,但收入翻了兩番;穀子一年只需澆3次水,秸稈還能喂羊。”像蘇虎這樣的轉型案例在鄂托克前旗比比皆是。

  不僅如此,當地的農業園區也紛紛主動求變,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廣泛採用滴灌、微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走進恒鑫綜合物流園,一排排現代化的溫室大棚整齊排列。這裡採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反季果蔬,在用水量大幅降低的同時,産出的果蔬品質優良,在市場上頗受青睞,售價頗高。園區負責人韋雪飛感慨道:“通過應用節水技術和推動産業轉型,我們既實現了節水目標,又提升了經濟效益,真正做到了雙贏。”

  在種植業轉型的帶動下,鄂托克前旗的畜牧業也踏上了節水型發展道路。當地全力推廣舍飼養殖模式,通過科學配製飼料,減少牲畜因外出尋找水源而消耗的水量。同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牲畜的飲水需求進行精準監測,有效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這場革命的重要支撐。在城川鎮,整齊劃一的農田裏,智能監測設備、自動滴灌系統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現在澆水就像用手機充話費一樣精準。”城川鎮希裏嘎查種植大戶關雲江笑着説。

  2024年,鄂托克前旗在超採區內共完成土地輪流休耕1.21萬畝,置換自建塑料拱棚617座,建成肉羊養殖棚圈22套、智慧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5000畝、膜下滴灌1000畝。政府兌現補貼資金1300萬元,發放種養殖業、拱棚建設等貼息貸款2645萬元,有效壓減地下水開採量395萬立方米,成功實現了節水與增收的平衡。

  強化政策保障 擰緊節水閥門

  改革並非一帆風順。一些種植高耗水作物的農戶最初頗有顧慮:“水不夠用怎麼辦?收入會不會減少?”

  為有效化解這些問題,鄂托克前旗堅持獎懲並行的策略,積極推動農業節水工作的深入開展。例如&&了《鄂托克前旗農業灌溉用水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辦法》,對採用高效節水灌溉措施、嚴格控制用水量的用水主體給予節水獎勵。這一舉措不僅緩解了農牧民對用水成本增加的擔憂,還激發了他們參與節水行動的積極性。

  水資源的科學統籌調配是這場節水革命的關鍵環節。大溝灣水庫作為鄂托克前旗唯一可利用的地表水資源,過去由於利用率較低,每年近1000萬立方米的水資源白白下泄。面對日益嚴峻的地下水位下降問題和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地表水資源,修建地上引水工程成為解決水資源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4月,投資近3億元的敖勒召其鎮地下水超採治理工程通水,大溝灣水庫的水經129公里管道輸送到敖勒召其鎮區,年替代地下水320萬立方米。

  “現在公園綠化、工廠用水都改用水庫的水,鎮區67眼綠化井全部封閉。”鄭國慶説。

  與此同時,敖勒召其鎮污水處理廠積極開展再生水的凈化利用工作。通過尾水濕地公園的凈化處理,再生水水質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人工濕地每天能夠凈化近萬噸尾水,每年可收集約320萬立方米的再生水,這些再生水全部用於生態補水和鎮區綠化,中水回用率達到100%,極大地緩解了地下水超採的壓力。

  如今,節水意識已如春風化雨,深入人心。從“要我節水”到“我要節水”的深刻轉變,為這場革命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2024年,敖勒召其、三段地地下水超採區的4.1萬畝農田中,95%以上實現了高效節水灌溉,年節水量超過480萬立方米,全旗農業生産每年節水達到1790萬噸。

  這場節水革命,不僅讓鄂托克前旗的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更讓農牧民真切體會到節水,不是限制發展的繩索,而是孕育新生的搖籃。人們用智慧證明:當每一滴水都找到歸宿,沙漠邊緣也能長出春天。(孫永芳 杜藝璇 圖片除署名外由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