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天元鼎沉沒時極具穿透力與震撼力的背景音樂,被廣大觀眾熱議和喜愛。一時間,“呼麥”“神級音樂”等詞成為熱搜話題。為該影片配樂的青年學生、呼麥演唱者哈拉木吉深愛着民族文化,幾年前參加央視《國家寶藏》時,在節目《敕勒歌》中展示了呼麥和馬頭琴藝術,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被稱為“國寶守護人”。
早在2004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一屆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上,來自內蒙古的呼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格吉勒圖向全國觀眾展示了呼麥藝術。2006年,第十二屆“青歌賽”增設的“原生態唱法”,為蒙古族呼麥和長調提供了更大的舞&,讓古老藝術煥發出生機活力。
呼麥是蒙古民族創造的一種傳統喉音唱法藝術,蒙古語中又稱浩林潮爾,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喉音藝術形式之一,它保留了很多原始、傳統、本真的歌唱技巧和元素,是源自民族久遠歷史、人們記憶深處的古老聲音,與長調、馬頭琴並稱為草原文化三寶,被譽為“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活化石”。
呼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聆聽過呼麥演唱的人常常不禁感嘆,一個歌者,只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就能在同一時間裏唱出兩三個聲部,且能做到音域如此之廣、音色如此之美,無愧於美譽“一個人的合唱”。
探究呼麥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匈奴時期,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民族傳統音樂的傑出創造和典型代表。它不僅承載着蒙古民族對天地萬物、宇宙自然深層次的生命感悟和哲學思考,更傳達出蒙古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諧、共生共榮的生態理念和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
呼麥被認為是草原游牧民族與自然、天地進行對話的精神載體和媒介,模仿對象多為奔流涌動的江海、嘶鳴蓄力的動物、淺吟低唱的鳥蟲、簌簌下落的雨雪、隆隆轟鳴的風雷等。演唱者惟妙惟肖的模仿被認為是與天地最真誠的溝通,表達着祈願眾生美好的願望。低沉厚重的低音,宛如穿透大地和深海的生命律動,生機盎然;縹緲遼遠的高音,仿佛跨越蒼穹和山海的澎湃激情,鏗鏘有力。
呼麥好似一根無限延伸的線,丈量沒有邊際的宇宙,能讓聽眾轉瞬間跨越時間和空間,來到遼闊無垠的草原、走進遙不可及的過去。每一個領略過呼麥魅力的聽眾,都能在無盡的想象中抵達心海彼岸,在藝術的浸潤中豐盈心靈世界。
呼麥主要流傳於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同時也流傳於蒙古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
2006年,呼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呼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如今,很多的音樂作品、影視劇和歌舞劇中都融入了呼麥,呼麥在藝術多元融合中綻放出絢爛光彩。
在澳門回歸25周年之際,張藝謀導演的舞&劇《澳門2049》在澳門開演,演出集中呈現了京劇、舞獅、呼麥、花兒、苗歌等八種非遺項目,呼麥再次震撼全場。
呼麥作為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藝術形式,以其獨特風格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彩魅力,極大地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孟榮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