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包頭大街小巷熱鬧非凡。無論是老牌的“當家景點”,還是剛火起來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又或是各大商圈,到處都是年輕人和學生的身影。他們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給包頭注入了滿滿的“年輕態”,也讓這座城市找到了和年輕人共鳴共融的新方式。
人氣爆棚的包頭,不僅意味着滾滾而來的“財氣”,更意味着源源不斷的“才”氣。
2月5日,在春節後首個工作日召開的“雙招雙引一優化”動員大會上,包頭第三次將目光對準“招才引智”,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
趁熱打鐵,趁着春光入城、青春涌動,“小鹿回家——畢業了,回包頭”新春首場人才宣介招聘會舉辦,包頭再次對廣大年輕人群體發出春天的邀約,推出一系列“超有料”、誠意滿滿的“法寶”:
2月8號,我市舉辦“小鹿回家——畢業了,回包頭”新春首場人才宣介招聘會,現場眾多“小鹿”現場求職。
政策“橄欖枝”
在激烈的區域搶才大戰中,包頭能屢屢獲得人才的青睞,一句“包攬人才 頭等大事”唱響四季,成為獨一無二的“引才IP”。
謀篇布局,落地有聲。包頭頻頻向人才發力,“事業編制企業用”“事業編制&&用”、《包頭市人才政策包550摘要》《關於支持吸引青年人才來包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産業引才地圖、人才引進白皮書等聚才“組合拳”,可謂大招頻發;採取“帶土移植”、“候鳥式”聘任、“飛地式”引才,開展人才政策兌現年活動,建立領導&&服務高層次人才、科創人才生態保障等機制,可謂誠意滿滿。
同時,在子女上學、醫療就診、交通出行等“關鍵小事”上給予人才更多禮遇,解決後顧之憂,用最優待遇讓求職者“近悅遠來”,用最全要素保障,讓求職者、創業者“看見未來”。
産業“強磁場”
何以“引得鳳凰來”?從宏觀角度看,2021年至2023年,包頭經濟總量在全國百強城市中3年前進了31位。2024年,包頭GDP總量達到4575.1億元、增長8.1%。從目前百強城市已公布的數據來看,包頭排名將進一步向前。近年來,包頭堅持以産才融合為導向,立足“3+5+N”重點産業集群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重點領域搭建更多&&,不斷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匯聚優質科創資源。
從微觀角度看,包頭正加快人才培養力度,推進內蒙古科技大學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提升駐包高校和職業院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與重點産業需求適配度等,無論是從衣食住行還是未來職業規劃,都能夠滿足人才多元化需求。
環境“溫柔鄉”
城市和年輕人能不能“牽手成功”,取決於很多細枝末節的“感知”和具體而微的“認同”。
包頭具備助力青年人成就事業的種種優勢: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科技創新實力顯著提升、數字賦能勢頭強勁、人才保障基礎堅實、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城市品質生態宜居、人文環境厚重淳樸。可以説,這是包頭吸引人才的底氣。
包頭市2024年秋季校園招才引智專場活動在山東大學舉行,宣介會上讓在場的學生們對包頭有了全新的了解。
“開年第一會”上,市委書記丁繡峰真情叮囑:“要視人才為珍寶”“要拿出抓招商那樣的精神狀態和工作方法”“對於包頭籍學生要竭盡所能提供工作崗位”,這種被稱為“軟環境”的東西,讓年輕人心生“好感”,選擇“留下”……
當一座城市以最高禮遇向人才致敬時,人才也必將會和城市“雙向奔赴”,反哺城市。
2024年包頭市秋季校園招才引智專場活動大連理工大學專場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參加。
過去一年,包頭全年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933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346人,新增專技人才1.46萬人,高校畢業生留包率達25.4%。在廣大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稀土、新能源裝備等領域多項創新成果實現産業化,成為新的增長點。
“開年第一會”提出,今年的目標是:引進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1萬人以上,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35個以上,新建院士工作站2個,新增專技人才1.3萬人、高技能人才300人,高校畢業生留包率達到25%以上。
乍一聽,似乎數字有些驚人,但細緻一分析,就知道包頭招才引智的優勢和底氣,進而讓人們意識到這座“跑起來”的城市的確實力不凡。
眼下的包頭,已經把“圈才模式”拉滿了!。一個憑着“近悅遠來”打造出來的優良人才生態圈,詩意棲居的青年朋友圈。(劉曉婷 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