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樂風華蕩長歌-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04 09:29:34
來源:內蒙古日報

盛樂風華蕩長歌

字體:

  

  北望陰山,南濱黃河;遠瞰敕勒川,近鄰殺虎關。

  這就是和林格爾,是南來北往的驛站和民族融合的要衝。

  石盧成城,重耳奔狄;定襄有郡,北魏京華;唐延振武,明有玉林;西口重鎮,商路繁華。

  這是和林格爾的過去,歷史行走從未掉隊,文史序列極其完整。

  盛樂博物館的厚重,盛樂百亭園集大成,西口第一鎮經略古今……

  這是和林格爾的現在,依仗堅實的文脈,煥新出彩,方興未艾。

  重劍出世 盛畫留名

  一把青銅劍,劍書銘文——“耳鑄公劍”。

  1986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村民趙德俊建房挖土的鐵爪與來自千餘年前的青銅劍相遇。

  鐵爪與銅劍並沒有碰出火花,但一處塵封的歷史卻被捅了個透亮。

  《史記·晉世家》載:“重耳奔狄。狄,其母國也。”

  內蒙古師範大學北疆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志等專家考證認為,彼時,重耳逃亡到了狄國,並在狄國中部和林格爾土城子一帶生活過。

  重耳在狄國前後一待就是12年,娶妻生子,積蓄力量,終成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耳鑄公劍”靜靜地躺在盛樂博物館裏,寂靜無語。但誰敢説,曾經在游牧之地和林格爾歷練過的重耳,沒有受到這片包容開放之地的滋養。

  如果説盛樂博物館陳列的這把劍是孤獨的,那複製於此的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就顯得多元了許多。

  1971年,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在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鎮小板申村重見天日。

  2007年,盛樂博物館落成,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被複製展示。

  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是典型的傳記性壁畫,敘述了墓主人的仕宦生涯。

  墓主人就任使持節護烏桓校尉時的幕府圖,是整個壁畫的高潮部分,繪有各部族人物俯拜行禮徐徐而入的場景。壁畫中那些不戴官帽,身穿赭色胡服者是護烏桓校尉統領的當地鮮卑族和烏桓族,反映出當時墓主人管理這一地區期間,民族和睦融洽的史實。

  盛樂博物館館長帥小軍對漢墓裏一個耳室的壁畫特別推崇。

  該耳室左側壁畫農夫扶犁,耕牛遍地;右側壁畫牧人揚鞭,獵狗相隨,白羊如鯽。整個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已被編入《中國美術史教程》。

  “整體來看,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生動地描述了漢代陰山地區不同民族的彼此交融:經濟上有農牧經濟的互補,文化上有儒家文化對陰山一帶族群的滲透,風俗習慣上則有雙方彼此審美的融合。”帥小軍説。

  拓跋南巡 城中之城

  《魏書·序紀》記載:“三十九年(258年),遷於定襄之盛樂。……始祖與鄰國交接,篤信推誠,不為倚伏以要一時之利,寬恕任真,而遐邇歸仰。”

  站在和林格爾盛樂博物館階頂遙望盛樂古城遺址時,這一穿越1700多年的“盛樂國策——和合共生”仍鏗鏘有力。

  此處的“始祖”,就是拓跋力微。

  258年,對於拓跋鮮卑和盛樂而言,都是一個劃時代的節點。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南遷,拓跋力微率眾在陰山以南的眾多古城中,把水土豐美的盛樂選為理想都城,建立起原始國家,拓跋鮮卑進入了140年的盛樂新時代,同時也開啟了盛樂的都城時代,直到拓跋珪以此為北魏都城後的398年遷都平城。

  走進位於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土城子遺址,中段的盛樂古城遺址雄渾蒼涼。站在高處,遼闊的敕勒川盡收眼底;北望,陰山莽莽,逶迤連綿;仰首,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此處最能領略《敕勒歌》這一千古絕唱的絕美意境。

  土城子遺址是內蒙古地區保存最為完好,沿用時間最長的古城遺址之一。■下轉第3版  ■上接第2版 遺址由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址構成,分別係春秋戰國、漢、魏晉和唐代城址。2001年,土城子遺址被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次參與土城子遺址發掘工作的陳永志教授認為:“中原強大的漢文化,就像磁鐵一樣,吸附着北方的這些狩獵、游牧民族逐漸南下。他們的南下之旅,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次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

  西口重鎮 盛樂新韻

  登上蒙晉界殺虎口的城垛,南北回望,烽火&忽隱忽現,時間一下子穿越到了明朝。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在長城以北設玉林衛,以拱衛殺虎口險要。後迫於邊境壓力,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遷至長城以南20公里外的山西右玉林衛。

  走進新店子鎮榆林村,玉林衛城址墻體清晰可見,仍與生活在城內的村民朝夕相伴。頗為稱奇的是,城址內各家院門外停靠的車輛,車牌竟以“晉”牌車居多。

  據研究西口文化多年的和林格爾縣黨校王禹老師介紹,大約於清朝前中期,從山西而來的走西口人群漸盛,新店子形成集鎮:薛家、王家、牛家等大戶高門大院馬成群,楊家店、高升店,大來店等客店紅火熱鬧,“恒和久”“豐恒玉”“元盛久”等商號買賣興隆。

  在殺虎口和走西口的雙重加持下,新店子鎮現被稱為“西口第一鎮”,榆林村被譽為“西口第一村”。

  如今的241國道,幾乎複製了當時的西口路——跨越殺虎口,路過榆林村,橫穿新店子,貫通和林格爾。大車往來穿梭,晝夜不停,仍然是連接蒙晉——甚至更遠地方的通衢之途。

  成樂,盛樂,振武,二十家,名字不同。

  秦漢,北魏,隋唐,元明清,時代不同。

  但是,和林格爾的文化基因中鐫刻着華夏各族兒女追求和合共生的心願是共同的,這份共同心願中蘊含着強大的能量。

  望黃河帆影,梳歷史長風。從貝幣到袁大頭,設立於南山公園的和林格爾中華錢幣壇,方孔之間,解構着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賡續的密碼。

  伴南山雄渾,聽歷史濤聲。豪邁開放的和林格爾,大手一揮,將全國諸如愛晚亭等上百名亭按1:1的比例安放在盛樂百亭園的山林之中。

  攜盛樂飛歌,看西風漫卷。到和林格爾的街頭走一走,角抵童子瓦當形象到處閃亮,這是這座城的文標,也是盛樂博物館鎮館之寶的當代化身。

  嘗一口羊肉,品一碗鄉愁。土豆、豆腐、羊肉,農耕與游牧交錯之地,和林格爾燉羊肉已活化成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踏文脈之蹤,立國。 (記者 王宗)

【糾錯】 【責任編輯: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