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月17日電(記者王靖)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各地的鄉村振興工作推進得如何?新華網以興安盟突泉縣六戶鎮和豐村為樣本,對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和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明進行了專訪,一起聽聽他眼裏的鄉村發展與變化。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興安盟突泉縣六戶鎮和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明做客新華訪談。新華網發(侯樂 攝)
新華網:過去一年,和豐村鄉村振興取得哪些發展成果?
孫明:作為“千萬工程”示範村,過去一年,和豐村低收入人群收入得到持續鞏固,鄉村振興有效推進,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持續以實施庭院經濟為重點,深入發展肉牛養殖以及大榛子、藥材種植,産業振興這一物質基礎得到加強。二是充分發揮“土秀才”“田專家”的作用,累計培育20余名致富帶頭人充實鄉土人才隊伍,為鄉村發展儲備智囊團。三是組織文藝愛好者參與“逐夢鄉村·我們的舞&”農民文藝活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推進移風易俗建設,鄉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四是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謀發展,目前擁有生態林場4000余畝,現代化自動禽類養殖場30000余平方米,秸稈轉化服務社年轉化1500噸,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五是強化黨建引領,紮實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有效提升了發展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新華網:和豐村最亮點的工作是什麼,總結出了什麼經驗模式?
孫明:和豐村的亮點工作是通過信訪代辦服務群眾,通過建立村級信訪代辦點,對來訪群眾提供信訪代辦服務,實現信訪接待窗口前移,讓群眾少跑腿,矛盾化解在基層;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密切&&群眾的優勢,主動服務,走訪入戶,扶貧濟困,及時解決群眾生産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經常聽取群眾意見,村裏的事集體定,村民的事村民定,在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工作開展中,和豐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基層治理為目標,積極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豐富和拓寬基層治理的內容和方式,走出一條多元治理方式相結合的基層善治之路。
新華網:和豐村鄉村振興工作最大難點是什麼,未來將如何破浪前行?
孫明:和豐村鄉村振興工作最大的難點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主要表現為弱勞力、半勞力群體的增收問題。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産業增收、幫種穩收、就業創收、挖潛計收”的方式,解決群眾增收問題。我們將按照群眾現有勞動能力程度,將群眾分為有勞動能力、弱勞動能力、無勞動能力三類,針對三類人群區別制定措施,重點解決好三類人群的參與問題。
對於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可以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産業+基地+農戶”方式,帶動群眾充分發揮自身勞動能力,利用雙手實現增收致富。對於弱勞動能力的群眾,通過發展“榛藥結合種植”庭院經濟等方式,全面利用庭院閒置土地資源,擴大增收渠道,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增收。對於無勞動能力的群眾,一方面,挖掘其現有土地、林地等資源,通過土地社會化服務、合作社帶動等進行充分利用,讓資源變“收益”。另一方面,建立幫扶機制,根據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社會上的幫助支持,通過京蒙幫扶、社會幫扶、鎮級互助金等,重點解決無勞動能力群眾生産生活困難問題,對其進行兜底保障。此外,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群眾自身在文藝、創作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宣傳、宣講、推介等方式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通過分人定類、分類施策,用實實在在的對策措施,讓群眾全方位感受實實在在的成效,全面引領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