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20日電(記者趙澤輝、王靖)寒冬時節,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容大商貿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機器轟鳴聲不斷,工人們忙着篩選今年剛收回來的葵花籽,打包運往天津港,再送到中東和歐洲的客商手裏。
“這幾天非常忙,我們計劃趕在春節長假前,把訂單都按時發往國外。”公司總經理趙磊説,“今年我們的葵花籽在國外很走俏,全年葵花籽出口量預計達3.5萬噸,創匯近5000萬美元。”
作為中國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産基地,巴彥淖爾市這片位於黃河“幾字彎”岸邊的土地,正將一顆顆飽滿圓潤的葵花籽送上全球消費者的餐桌。目前,巴彥淖爾市的葵花籽及籽仁産品遠銷中東、東南亞、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達42億元。
“這片土地與向日葵有着獨特的故事。”內蒙古向日葵協會秘書長陳海軍説,“黃河水哺育着河套灌區,但這裡曾經有約480萬畝鹽鹼地,農民種植小麥、玉米都難以收穫,直到上世紀70年代引進向日葵後,這些耐旱耐鹽鹼的‘向陽花’在這裡找到了家,成為鹽鹼地最理想的作物。”
2023年,巴彥淖爾市向日葵種植面積超420萬畝,佔全國的43.5%,總産量達93.85萬噸。“巴彥淖爾市位於河套平原,這裡有着與向日葵原産地北美最為相似的生長環境——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熱同季、平原廣闊,水系眾多。”巴彥淖爾市副市長張如紅説。
走進三胖蛋(內蒙古)食品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現代化生産車間內,8條全自動生産線正在有序運轉。公司董事長徐建興介紹:“我們已擁有343件知識産權,培育了近200個新品種,全年産能達5.5萬噸,産值可達30億元。”
有“瓜子大王”之稱的五原縣民泰農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飛介紹,所有入廠原料都會進行嚴格質檢,通過“一貨一碼”系統,每批貨物都有唯一身份證,確保産品可追溯。
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局長孫立新介紹,目前全市已發展120家向日葵加工産業化龍頭企業,産品涵蓋炒貨、籽仁、休閒食品、果膠等,年銷售額約85億元。
2024年夏天,國際向日葵大會在巴彥淖爾市舉行,讓這裡受到全球向日葵行業的廣泛關注。
在科技創新方面,當地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努力,成功研發出SH361、SH363等優質品種。“這些新品種讓每斤葵花籽多賣1元錢,平均每畝可增收500元至800元。”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段如文説。
張如紅&&,巴彥淖爾市將繼續深化科技創新,推動向日葵産業向更高端、更精深的方向發展,提升向日葵産業競爭力和影響力,讓這片黃河岸邊的“向陽花”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