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呼和浩特 從一籠燒麥開始-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3 14:44:12
來源:新華網

品味呼和浩特 從一籠燒麥開始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3日電(記者王雪冰)冬日清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街頭的燒麥館裏人頭攢動。在不少呼和浩特市居民心中,燒麥散發着濃厚的“煙火氣”,成為當地人流傳下來的文化符號。吃一籠燒麥,喝一壺磚茶,是不少人的早餐習慣。“早晨吃一籠燒麥,這一天才算正式開始。”呼和浩特市民劉志強説。

  據記載,燒麥最初是茶館裏捎帶賣的羊肉餡點心,人們稱“捎賣”,後來演變為“燒麥”“燒賣”“稍麥”等。2011年,燒麥製作技藝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這是剛蒸熟的傳統羊肉燒麥。新華社發

  “燒麥是呼和浩特名副其實的地標美食。如今呼和浩特約有3000家燒麥館,約佔全市餐館的四分之一,年營業額近50億元。”內蒙古老綏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翠萍介紹。

  數百年來,燒麥為何始終能“俘獲”人心?

  呼和浩特南臨黃河、北擁草原,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這裡交融,草原羊肉與面點製作工藝的結合誕生燒麥這一傳統美食。原本“捎帶着賣”的燒麥在食材選擇上可一點不含糊,內蒙古河套地區麵粉、錫林郭勒羊肉、畢克齊大蔥,都是內蒙古家喻戶曉的優質食材,也都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

  呼和浩特的燒麥形如石榴,薄如蟬翼的面皮在頂部攥緊宛若朵朵梨花。“燒麥的製作技藝也很有講究。”燒麥製作師張艷邊説邊用傳統的橄欖形燒麥槌“搗”皮子,不一會兒,40張燒麥皮在她的槌下同時呈荷葉狀展開,“燒麥重量論皮不論餡,一斤麵粉和出的面可以搗80張燒麥皮,一籠8個燒麥的皮重就是一兩,所以外地游客來了,我們都勸説一人點一兩就夠。”

  張艷從事燒麥製作工作30年,她説:“如今店裏外地顧客越來越多,旺季的時候一天營業額平均約8萬元。”

這是經過創新改良的彩色燒麥。新華社記者 王雪冰 攝

  除了羊肉大蔥餡燒麥,當地燒麥館還紛紛推出多種特色餡料,如素餡、蝦仁餡、鲅魚餡等,還有專為小朋友研發的兒童燒麥。來自湖南的游客顏世佳到呼和浩特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燒麥館一品為快,他説:“傳統羊肉燒麥鮮美醇香,素餡燒麥清新爽口,讓人回味無窮。”

  “為推動燒麥産業高質量發展,內蒙古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成立內蒙古燒麥美食文化專業委員會,發布‘呼和浩特燒麥團體標準’,建立食材配送供應鏈,組織開展蒸燒麥製作專項技能培訓與考核。”內蒙古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會長牛銀祥介紹。

這是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燒麥一條街。新華社發

  燒麥的創新與發展也成為文旅産業中的一張亮麗名片。呼和浩特專門打造燒麥一條街,被中國飯店協會命名為“中國燒賣美食街”。美食街全長1100米,連接五塔寺、大召、塞上老街等旅游景點,聚集41家燒麥館,德順源、老綏元、沁園、君品昌等老字號店舖客流不斷。各種速凍燒麥、皮餡分離的半成品燒麥、燒麥禮盒等産品每天隨着生鮮冷鏈發往全國各地。

  如今的燒麥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文化和創意載體。不久前,一款燒麥毛絨文創一經推出,便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排隊購買,許多游客將它作為紀念呼和浩特之行的絕佳禮物。這款名為“nia麥麥”(“nia”是呼和浩特方言,意為“人家”)的毛絨燒麥出自31位殘障人士之手。

  “我們的初衷是以更年輕化的方式把家鄉特色宣傳出去,並給殘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呼和浩特市觀愛公益品牌負責人朱宵漫説,“希望這款帶着呼和浩特文化和溫度的毛絨燒麥,受到更多人喜愛。”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