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內蒙古好人”“呼和浩特好人”以及道德領域先進典型超1000人……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通過搭建&&陣地,創作文藝作品,推出一攬子關愛禮遇等“組合拳”,不斷放大好人好事的正向引領力,在全市營造出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凡人善舉不斷溫暖呼和浩特市,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中國銀行呼和浩特市新城支行工會幹事高偉在清運廢品。
營造見賢思齊社會氛圍
4月末,呼和浩特市一汽車側翻着火。危急時刻,市民馬玉彬、仝偉冒險砸窗救出司機,隨後車輛爆炸。很快,砸窗救人的事跡傳遍網絡,英雄的照片出現在當地街頭巷尾。
在蘇雅拉廣場入口,馬玉彬、仝偉的照片分別被做成2米高的紅色海報。海報上,“我看見的是人,沒看見火”等語錄,令觀看的市民動容。兩人的海報同時在各大社區LED宣傳屏、公交車站宣傳欄等處展示。
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精神文明創建中心主任張東霞説,蘇雅拉廣場是當地打造的一處好人公園。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非常注重&&陣地建設,將好人好事元素融入城市景觀和生活景觀。
她介紹,呼和浩特市創新宣傳形式,建設好人館、好人街、好人公園、好人廣場等宣傳陣地46處,並在主次幹道、交通場站、景區景點、公共文化場館等地設置道德模範公益海報、道德模範事跡專題巡展1300余處。如今,這些以好人好事為主題的&&陣地,成為呼和浩特的城市新地標。
在打造宣傳陣地的基礎上,當地還大力推進先進典型的宣講工作以及企事業單位的好人文化建設。新城區文明辦幹部趙維祿説,區裏每月至少開展兩次道德模範先進典型進企業、校園、農村等“七進”宣講活動。在全市,這樣的先進典型宣講活動已舉辦了5000余場。
呼和浩特市公交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白樺明介紹,公司通過打造雷鋒車廂、成立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劉海燕創新工作室、評選“最美公交人”等措施,大力營造“好人文化”,激勵行業從業者助人為樂。
“經過多年努力,呼和浩特市形成榜樣就在身邊的濃厚氛圍。”張東霞説,“群眾在抬頭駐足中看見榜樣,觀看聆聽中感悟榜樣,從而身體力行地學習榜樣。”
榜樣力量潤物無聲
2015年,武川縣村民霍石柱的兒子在車禍中死亡,留下43萬元的外債。“人家與咱不沾親不帶故,這樣真心實意地幫我的兒子,這些錢不能不還。”霍石柱説。他省吃儉用、勤苦種地,還完了兒子欠下的所有債務。為弘揚霍石柱的誠信品格,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根據他的事跡,創作二人&小戲《一諾千金》,即將在社區和劇院巡演。
張東霞介紹,呼和浩特市文明辦突出文藝感召力,大力挖掘好人好事,聯動烏蘭牧騎、文藝院團、文藝家協會,創作出一批以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好事為主題的文藝作品,感染帶動市民向榜樣學習。快板《最美青城人》、歌舞劇《大寫忠誠劉慶滌》、長篇報告文學《漢鼎之光》、系列報告文學集《德耀青城》、二人&劇《萬家燈火萬家夢》等作品,深受群眾喜愛。
“這些作品用生動感人的劇情、喜聞樂見的手法,為大家播下崇德向善的種子。”市民趙海燕説。
為放大好人好事成風化人的作用,當地在新聞宣傳上加力。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綜合科科長賽漢説,全市各級媒體開設“榜樣就在身邊”“道德模範風采”等專題專欄,近兩年及時播發好人好事報道300余篇。《“00後”外賣小哥路邊救人》等報道接連登上微博熱搜,在感動全國讀者的同時,提升了市民的自豪感。
當地還精心打造全天候、交互式的“青城好人數字館”,通過文視圖等多媒體形式,直觀展示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截至目前瀏覽人次超400萬。
禮遇模範傳遞榜樣力量
夏日,大青山草木蔥蘢,中國銀行呼和浩特市新城支行工會幹事高偉,戴好帽子手套,再次進山撿垃圾。8年來,他在大山裏撿拾飲料瓶7萬餘個、不可回收物2500余斤,並獨自將1.3萬餘斤垃圾挑出大山,賣廢品所得資金全部用於公益捐贈。
被評為呼和浩特市助人為樂道德模範後,高偉享受免費乘坐公交車等一系列禮遇。白樺明介紹,公交公司已為全市道德模範累計辦理了360余張免費公交卡,“讓奉獻者得到應有的回報”。
為樹立德者有得的鮮明導向,當地對模範和榜樣的禮遇遠不止免費乘公交。賽漢介紹,市裏修訂印發文件,通過慶典活動禮遇、住房保障禮遇、看病就醫禮遇、運動健康禮遇等六大舉措,大力褒獎道德模範。
道德模範對城市作出貢獻,城市更要對有困難的模範格外關愛。為此,市裏&&多項措施,如對長期生活困難的、因突發事故疾病導致生活困難的先進模範,一次性給予5000元慰問金。
多年下來,趙維祿、賽漢感受到,做好事“真的會傳染”。他們舉例,內蒙古紅十字會仁愛媽媽志願服務工作隊隊長劉玉敏多年做好事,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助人為樂道德模範。市民郭連娣、張冰潔在她的帶動下也經常無私奉獻,分別被評為呼和浩特市道德模範、新城好人。
張東霞説,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2023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達到十年來最好水平。“市裏通過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記者 王靖 張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