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麗北疆·萬馬奔騰”新華社鏡頭中的內蒙古|滄桑巨變-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2 12:24:31
來源:新華網

“亮麗北疆·萬馬奔騰”新華社鏡頭中的內蒙古|滄桑巨變

字體:

  9月28日,“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展,同步展出“亮麗北疆·萬馬奔騰”新華社鏡頭中的內蒙古新聞攝影展。

  “亮麗北疆·萬馬奔騰”新華社鏡頭中的內蒙古新聞攝影展精選320多張從1947年到2024年的新聞攝影圖片,通過滄桑巨變、綠色長城、安全屏障、能源擔當、北疆優品、向北開放、守望相助、北疆文化、民生福祉等篇章,充分展現北疆兒女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的生動實踐。

  今天在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展示的是“亮麗北疆·萬馬奔騰”新華社鏡頭中的內蒙古新聞攝影展“滄桑巨變”篇章,共35張圖片。

  神州北望風光好!

  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長期以來擁有“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在黨中央關懷支持下,內蒙古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裕。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比,地區生産總值增長391倍;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61倍、211倍。

  新時代,新征程。內蒙古2400萬各族兒女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堅定不移辦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兩件大事,錨定“闖新路、進中游”目標,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今日的內蒙古,同心共奏和諧曲,萬馬奔騰展新姿,北疆風景線更加亮麗。

  滄桑巨變

  內蒙古自治區自1947年誕生以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15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近年經濟增速邁進全國第一方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1947年5月1日,中國共産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會結束後的檢閱儀式。新華社發

 1956年6月19日,包頭—白雲鄂博鐵路開始鋪軌。這條鐵路於1956年1月動工,全長148公里,連接起了包頭鋼鐵工業基地和白雲鄂博礦區。新華社記者 陸軻 攝

  集寧—二連浩特鐵路通車一年。這是集寧車站正在換裝我國出國展覽的商品物資。(1956年12月13日發)新華社記者 陸軻 攝

  1957年,勝利牧業社(位於今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的社員在擠牛奶。新華社記者 袁汝遜 攝

  1957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內蒙古大學。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

  1959年9月26日清晨5時55分,包鋼一號高爐提前一年建成,流出第一爐鐵水。新華社記者 陸軻 攝
  翁牛特旗實行生産責任制後,群眾積極參加勞動。(1981年10月9日發)新華社記者 楊慎和 攝
  1983年10月19日,長810米、寬12米的包頭黃河公路大橋勝利通車。新華社記者 陸金髮 攝
  1987年7月9日,高108米的內蒙古彩色電視中心投入使用。新華社記者 陸金髮 攝
  1992年1月13日,國家“八五 ”重點建設項目——內蒙古集寧—通遼鐵路西段鋪軌到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正鑲白旗。牧民們騎着駱駝從50多公里外趕來觀看火車。新華社記者 陸金髮 攝
  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條一級公路——東興至東河橋段一級公路主體工程完工。(1992年9月1日發)新華社記者 陸金髮 攝
  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用機械收割青儲,當時其機械化程度居全國農墾系統之首。(1992年10月14日發)新華社記者 白斯古郎 攝
  1997年的呼和浩特市大廈林立、綠樹成蔭。新華社記者 白斯古郎 攝

  上圖:2008年9月25日,伊利集團液態奶生産線高速運轉。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下圖:2024年4月2日拍攝的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製造産業園。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左上:龍梅(左)、玉榮小時候的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右上:不畏暴風雪、捨己護羊群的小英雄龍梅和玉榮,轉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治療凍傷。(1964年3月31日發) 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

  左下:2008年7月9日,北京奧運聖火在包頭傳遞時,龍梅(右)、玉榮共同擔任最後一棒火炬手,點燃聖火盆。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右下:2009年8月13日,龍梅(右)、玉榮重回家鄉達茂旗草原。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2013年11月21日,我國首條重載高速公路——準興(準格爾—興和)重載高速公路通車。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2017年8月3日,動車組列車行駛在內蒙古首條高鐵——張呼高鐵烏蘭察布段。新華社發
  2017年8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在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上圖:2018年2月15日,包頭白雲鄂博礦區正在作業。這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床,已發現200余種礦物。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下圖:2019年11月18日,無人吊車在包鋼集團稀土鋼板材廠冷軋軋後庫夾取鋼卷。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2019年4月11日拍攝的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廠區。這是全球首條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制油工業化示範生産線。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上圖:2022年8月28日,“玉·見文明——紅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上的C型黃玉龍。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下圖:2024年5月啟動發掘的赤峰市敖漢旗下洼鎮元寶山積石冢內出土一件長15.8厘米、寬9.5厘米、厚3厘米的玉龍,這是紅山文化目前考古發掘出土體量最大的一件玉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左上:張鳳仙夫婦和她收養的6個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資料照片)。

  右上:內蒙古巴音策勒牧業社的保育員和幼兒們玩耍(資料照片)。

  左下:2023年12月31日,在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埭頭鎮田螺圩村,97歲高齡的史八妹給前來認親的兒子李永喂湯圓。

  右下:2024年1月1日,在江蘇省無錫宜興市徐舍鎮虞家橋村,從內蒙古前來認親的李世英(左二)與兄弟姐妹一起合影。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兒從南方多省市來到內蒙古大草原,在當地群眾撫養下成長,成就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佳話。如今,這些“國家的孩子”已步入老年,“人生當知來處”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得益於公安部開展的“團圓行動”,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孩子”尋親成功。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2024年2月17日,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主火炬在開幕式上被點燃。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2024年5月16日,赤峰市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沙地上建起的光伏發電項目。今年以來,內蒙古全力打好“三北 ”工程攻堅戰,加快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已完成防沙治沙604萬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上圖:2024年8月23日拍攝的包銀高鐵烏海黃河特大橋建設現場。包銀高鐵設計時速250公里,計劃2025年建成通車。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下圖:2024年9月22日,包銀高鐵的重難點控制性工程——磴口黃河特大橋實現全橋合龍貫通。新華社發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