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12日電(寶樂日其其格 金旭濤)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消防支隊肩負着保衛大興安嶺1067萬公頃原始森林和440公里中俄、中蒙邊境森林防火滅火任務,從1952年建隊至今,支隊共撲救森林火災2600余起,奇乾中隊是支隊中一支特殊的隊伍。
從呼倫貝爾市莫爾道嘎鎮一路向北,行駛146公里山路,轉過227個彎道,越過11座橋梁,橫穿一個林業局和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到了我國唯一集中連片未開發原始林區腹地,這也是奇乾中隊常年駐守的地方。
中隊成立於1963年,所處的位置在中俄邊境額爾古納河畔,營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在這座“林海孤島”上,指戰員常年忍受寒冷和孤寂,每年5月冰雪未消,9月就漫天飛雪,無霜期僅有90天。夏季蚊蟲肆虐,蚊子、小咬、瞎蜢“三班倒”,夜晚還要警惕隨時“造訪”的黑熊、野豬。
環境艱苦可以忍耐,但精神的寂寞最為熬人。隊伍轉制前,這裡還過着“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的閉塞生活。由於地處偏遠,中隊常年不通長電、沒有郵政、手機信號時有時無。冬季大雪封山,有時候近半個多月不通車,給養斷供、通信失聯是“家常便飯”。
中隊消防員王傑在安徽九華山下長大,參軍入伍後,沒想到前腳走出大山,卻又扎進了茫茫興安嶺。當時的奇乾不通網、不通電、不通郵,用他自己的話説,這裡比雪山還偏遠。但是,自建隊以來,中隊沒有一名指戰員主動提出離開中隊,沒有私自脫離隊伍現象,沒有出現過跨河越界的問題。
奇乾中隊是森林消防隊伍裏,年平均參加撲滅森林火災次數最多的中隊,組建61年來,遇有緊急火情,中隊都能第一時間到位,第一時間處置。
在撲救2006年“5·25”重特大森林火災過程中,中隊保衛住了伊木河邊防連隊軍用油庫;撲救2017年“4·30”入境大火,在給養斷供、大雪封山的情況下,中隊堅守火場7天8夜,奪取滅火作戰全勝;撲救2018年“6·1”大火,中隊連續轉場轉戰7次,以決戰決勝的實際行動打贏榮譽之戰。
截至目前,中隊共培訓部隊和地方林業職工森林防火滅火技能300餘人次、在林區防火公路修建設置六座大型防火宣傳圖板、與地方聯合開展防火執勤10余次,發放防火宣傳單5000余張。
奇乾中隊駐守在中俄邊界額爾古納河畔,駐地的奇乾鄉只有7戶村民,沒有醫院。因此,中隊長期開展義務巡診,為村民送醫送藥,村民親切地稱中隊衞生員是“鄉親的醫生娃娃”。
近年來,中隊先後12次派出“黨員服務隊”,深入奇乾鄉開展“親民、便民、利民”活動;維護修繕駐地防火公路160余公里;依託中隊醫務室建立醫療服務點,無償為駐地群眾提供醫療服務50餘人次;開設生態文明建設小課堂,幫助地方單位培養森林防火滅火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