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命名70載 相聚紅山話紅山-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4 11:01:07
來源:內蒙古日報

紅山文化命名70載 相聚紅山話紅山

字體:

“紅山文化”命名 70 周年研討會現場。考古人員在現場發掘文物。(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航拍鏡頭下的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 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東山頭遺址。 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地理位置。遺址出土的至今體量最大的玉龍。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出土的玉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隨葬出土玉器。

   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紅山龍鳳佩。

    馬鞍橋山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樊聖英在發掘現場。

    考古人員清理積石冢。

    東山頭遺址玉器和綠松石。

    東山頭遺址石棺墓。

   蔚縣三關遺址陶鬲。

  9月22日,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討會在赤峰市舉行。研討會上公布:今年發掘的赤峰市敖漢旗下洼鎮元寶山積石冢,是內蒙古目前考古發掘的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

  紅山文化,是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引領作用的中國考古學文化之一。紅山文化發掘與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對探討中華文明起源、中華民族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紅山文化以大小凌河和西遼河流域為中心分佈,其遺址廣泛分佈在現代行政區劃上的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和河北省北部。今年恰逢“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70年來,內蒙古、遼寧、河北等省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等單位的考古工作者,深耕田野探研求索,不斷揭示紅山文化豐富內涵。 《內蒙古日報》與《遼寧日報》《河北日報》推出聯動特別報道,展現紅山文化發掘與研究的輝煌歷程。

  內蒙古: “大文化圈”擁抱“大朋友圈”

  9月22日,在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討會上,考古人員向世人揭開了赤峰市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的神秘面紗。這是近期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項目團隊歷時近4個月發掘的最新成果,是內蒙古自治區目前考古發掘的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的積石冢。紅山文化考古再一次“上新”。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現、發掘而得名,1954年尹達先生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命名,至今已歷70年。70年來,用一把手鏟叩問文明沃土的考古人,不斷解鎖着古代文明的密碼,追尋着信而有證的中華歷史和燦爛文化。紅山文化考古的一次次“上新”,確定了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源頭性地位,為實證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支撐。

  此次“上新”的元寶山積石冢,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發現南方北圓、南壇北冢的墓葬兼祭祀為一體的建築遺存。“禮,就是來源於祭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蓋之庸説,“元寶山積石冢壇冢合一的建築本體,為探討紅山古國文明階段禮制文明初步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以敬天崇祖為基本內涵特徵的禮制傳統,成為後世中國南北各族居民共同的精神産物和歷史文化根源。

  “冢內大墓出土的玉龍是目前考古發掘出土中體量最大的一件。”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黨鬱説。

  “龍”,中國人最親切的身份認同,是紅山文化最突出的重要元素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C形碧玉龍、神態飄逸的黃玉龍、體蜷如環的玉豬龍,均是人們熟知的紅山玉龍形象。2023年8月,在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出土了一件龍形蚌飾,是目前紅山文化考古發現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開的龍的形象。

  此次“上新”的玉冠飾與凌家灘文化相似,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紅山文化出土玉器考古研究的空白,展現了華東區史前玉器文明的深度交流。

  “也再一次印證了史前時期的中華大地,存在遠距離的文化交流。”蓋之庸説。

  滿天星斗競相閃耀的大地,區域間日趨深化的交流與互動為一體化的將來積蓄着力量。

  原始宇宙觀、天文曆法、高級物品製作技術、權力表達方式、喪葬和祭祀禮儀等當時最先進的文化精粹都是交流的內容。龍的構形理念、玉的禮制規範等紅山先民最先進的文化精粹不斷在各“國”間傳播、交流、互動。

  在阿魯科爾沁旗境內出土的黑彩紅陶筒形罐,紅色陶體之上,繪製的黑色紋飾,有來自中亞一帶的菱形方格紋、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紋和紅山文化本土的龍鱗紋。

  在河南廟底溝遺址曾出土一片鉤旋紋彩陶,紋樣風格與仰韶文化彩陶區別明顯,有可能是直接由紅山文化傳入的原創彩陶。

  在堯都平陽(即陶寺遺址)出土的陶斝、鬲、彩繪龍紋盤,以及彩繪、朱繪黑皮陶器都包含了紅山文化因素。

  考古學家郭大順先生曾指着紅山文化南下和仰韶文化北上的交匯示意圖説:“紅山文化在強勢時向無阻隔的東北鄰區推進少,而以越燕山南下為重點,這是紅山先人的歷史使命感所為。”

  不僅僅是紅山先民,所有地區都在不同程度地參與着此後作為整體的華夏文明的構建。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傳授,各地區的交流催生了一個在地域和文化上均與歷史時期中國契合的文化共同體。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説:“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非常廣泛的領域,紅山文化是一個大的區域、大的文化圈,對於紅山文化的研究,不僅是內蒙古、遼寧、河北三省區,甚至是與安徽、浙江等地區都應該廣泛開展合作。”

  “內蒙古對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在今後的紅山文化研究中,將追求精細化、多學科、區域性合作。”蓋之庸説。

  遼寧: 向世界叫響紅山文化

  紅山,既是一座位於西遼河流域上的秀美奇峰,也是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遼寧,正處於紅山文化的重要分佈區。

  近百年來,遼寧持續不斷地躬身發掘、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全力以赴地宣傳展示,不斷向世界叫響紅山文化。

  1921年6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今天的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沙鍋屯洞穴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紅山文化遺物。這是紅山文化遺址首次被發掘,自此掀開了長達百年的紅山遺址發掘序幕。

  百餘年來,遼寧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相繼發現了阜新胡頭溝墓地、喀左東山嘴建築群址、朝陽牛河梁遺址、凌源田家溝墓地群、朝陽半拉山墓地等一大批重要紅山遺址,為廓清紅山人生産生活方式、祭祀禮儀習俗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處於紅山文化晚期、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凌源與建平交界處牛河梁遺址的發現,不僅證明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國誕生在遼寧大地、“北廟南壇”中軸線布局誕生於此、玉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遼寧,而且以確鑿的證據證明了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演進進程中,位於北方的紅山文化曾領先一步,對中原文化産生過重大影響。

  如今,遼寧考古工作者對紅山文化的探尋仍在進行中——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基址的進一步細化;紅山文化早期馬鞍橋山遺址的進一步厘清,三家東北遺址的進一步有序發掘,都讓紅山文化的面貌越來越清晰。近些年來,遼寧考古部門緊盯紅山文化做文章,穩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共完成4900平方公里考古調查和2800平方米考古發掘任務,完成牛河梁遺址周邊17處大型聚落址77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探任務,並取得了重要收穫。

  如果説發掘與研究為叫響紅山文化奠定了十足底氣,那麼,遼寧通過展覽展示、宣傳推廣、文化創意等一系列手段,則是叫響紅山文化的具體舉措。

  紅彤彤的剪紙,淡黃色的相框,滿族剪紙技藝與紅山文化玉豬龍有機融合,這樣獨具匠心的文創冰箱貼剛一亮相遼寧省博物館,就受到觀眾熱捧。這只是遼寧將紅山文化具象化、讓紅山文化動起來、熱起來的舉措之一。

  近幾年,遼寧不斷加大對紅山文化的推廣宣傳展示力度,從遼寧省博物館“古代遼寧”展廳中的專屬陳列,到“又見紅山”大型展覽的推出,“紅山熱”的浪潮不斷涌起,在觀眾中形成一個又一個文化現象。

  與此同時,遼寧近年來不斷讓紅山文化走出去。從南京博物院的“玉潤中華——中國玉文化的萬年史詩圖卷”大型特展,到在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等一些國內重要展館,紅山文化那些或抽象或具象,或靈動或樸拙的紅山玉器,既彰顯着5000多年前西遼河流域史前文明的神秘,也讓外界知曉了紅山文化的獨特魅力。

  站在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的這一新起點上,遼寧正不斷開拓創新,謀求持續研究、保護和宣傳好紅山文化,讓這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佔據着重要地位的史前文明愈加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河北: 尋蹤燕趙大地的紅山文化

  河北,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在蔚縣博物館一處展墻上,一張老照片頗引人注意。“這是1982年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到蔚縣三關遺址現場考察時,拍攝的照片。講述燕趙大地上的紅山文化,這張照片有着獨特的意義。”9月21日,蔚縣博物館館長王艷萍告訴記者。

  上世紀50年代,河北省組織文物工作者在張家口進行調查,發現分佈廣泛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特別是在蔚縣四十里坡遺址採集到彩陶22片,均為泥質薄胎,繪有黑、紅、黃彩組成的“人字紋”“橫帶紋”“方格紋”。自1979年起,考古工作者在蔚縣發掘了莊窠遺址、三關遺址等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大量彩陶、灰陶、骨蚌器等。

  其中,有兩件出土器物非常引人矚目。

  龍鱗紋彩陶罐——出土於蔚縣三關遺址,紅山文化的典型器,陶罐上的龍鱗紋由平行的單向曲線構成,線條為紅彩,從口沿一直延伸到腹部。

  玫瑰花彩陶盆——出土於蔚縣琵琶嘴遺址,仰韶文化典型器,彩陶盆為泥質紅陶,斂口平沿,圓唇鼓腹,陶盆肩、腹部用黑彩繪有玫瑰花卉紋圖案。

  這兩處遺址相距只有約20公里。

  “華山玫瑰燕山龍”。“龍”和“花(華)”,是中華民族文明起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徽標。其中,以“龍”為代表的,就是紅山文化。

  1982年,蘇秉琦先生在蔚縣三關遺址主持召開“燕山南北長城地帶專題系列座談會”,在三關遺址現場考察中觀摩了出土的紅山文化彩陶等器物。他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文中寫道:“張家口地區是中原與北方古文化接觸的‘三岔口’。”

  基於這一認識,蘇秉琦將張家口區域納入了他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區係類型説”,“燕山南北長城地帶”從此確立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中的位置和影響力。

  紅山文化,是“燕山南北長城地帶”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現、發掘而得名。遺跡主要有祭壇、神廟、積石冢、房址等。遺物有石器、陶器和玉器。其中,陶器常飾龍鱗紋。玉豬龍、C形龍是紅山文化典型玉器,顯示出中華玉器文明的光輝。

  河北省東北部,與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相鄰,是紅山文化的重要分佈區域。

  上世紀80年代,在唐山市遷西縣發現西寨遺址,有與紅山文化祭壇類似的祭祀遺址,這是冀東地區灤河流域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95年,在張家口陽原縣發現姜家梁遺址,在M75墓主頸部出土一件隨葬的玉豬龍,其玉質和造型與遼西地區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豬龍相同,反映出冀西北地區與遼西紅山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

  近年來,河北大地上的紅山文化有哪些重要發現呢?

  “平泉市東山頭遺址和張家口南部積石冢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告訴記者,這兩處遺址均屬於紅山文化,是河北近年來十分重要的考古發現。

  東山頭遺址,位於承德市平泉市&頭山鎮大營子村北。2023年度發掘約800平方米。新發現微型祭壇、多層燎祭坑、陶片平鋪堆積等遺存,通過勘探在下層墊土下發現了10余座石板墓,判斷遺址性質為積石冢。同時,在東南部區域發現有環壕,為居住區的存在提供了線索。結合這兩年考古工作,推測遺址由祭祀區和生活區兩部分組成,遺址的年代、文化特徵與牛河梁遺址相當,為研究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具有祭祀、生活雙重屬性的遺址材料。

  鄭家溝遺址,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鄭家溝村西北坡地上。2023年發掘約500平方米,出土器物150余件,其中玉器50件,包含玉豬龍、三聯璧、玉鸮、玉環、玉斧等紅山文化典型器物。發現人骨地點30余處,多為二次葬;祭祀坑20余座,可能作為祭祀之用。初步判斷該遺址為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遺存。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紅山文化遺址分佈、喪葬祭祀習俗以及紅山文化和冀西北史前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等重要學術問題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2022年,‘考古中國: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啟動,遼寧、內蒙古、河北等地文物部門積極參與。”張文瑞告訴記者,該項目全面啟動大凌河流域、遼河干流流域、柳河上游、老哈河上游、教來河流域、灤河流域等八個地區考古調查。自那時起,河北省紅山文化考古工作進入到新階段。接下來,河北省文物部門還將持續和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開展河北地區紅山文化考古研究,不斷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

  聯動特別報道團隊:

  《遼寧日報》首席記者 朱忠鶴

  《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

  《內蒙古日報》記者 孫一帆 崔楠 於濤 閆晨光 懷特烏勒斯 李卓 李倩 賈奕村 程英軍 王鵬 莊圓 馬嫣然 王彬 李超然

  《內蒙古日報》《遼寧日報》《河北日報》聯動特別報道

【糾錯】 【責任編輯: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