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6日電(記者安路蒙)一次吃遍黃河九省區各具特色的非遺美食,親身體驗傳承千年的非遺技藝,近距離游覽黃河沿岸的鄉土風情……金秋九月,全國首屆黃河非遺美食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行,來自內蒙古、山西、陜西等黃河九省區以及特邀北京市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商家參展,100多項非遺項目同步展出,為游客帶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走進設在包頭金街的活動現場,各類攤位琳瑯滿目,人潮涌動,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非遺美食傳承人紛紛亮出自己的拿手絕活,從四川的麻辣火鍋到陜西的油潑面,從山東的煎餅果子到內蒙古的手抓肉,不少食客大快朵頤。

“你看這一碗蒿子面,薄、長、細、爽、滑,並且食用價值高,能清熱健胃,只要6元一碗。”來自寧夏中寧縣的非遺傳承人於振玲正在攤位前熱情地介紹。招呼完食客,她告訴記者,自己是通過首屆黃河非遺美食月首次來到內蒙古宣傳家鄉的特色美食,沒想到反響這麼好,“一晚上賣出去近200碗。”
來自四川成都的“夫妻肺片”攤位同樣生意火熱。“我們從四川帶來的食材很快便被一搶而空,後來趕緊補了貨。”攤主胡飛邊備料邊説,看到自家美食廣受好評,甚至有了在當地開分店的想法。
不少游客&&,通過現場觀摩製作過程,品嘗剛出鍋的美食,對黃河非遺美食有了更深的了解。游客孟東明説:“我嘗了幾種非遺美食,每一種都有它獨特的風味和故事,不僅好吃,還長見識。”
黃河,這條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從青藏高原出發,蜿蜒東流,途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滋養了廣袤的土地,也孕育了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這次活動讓黃河沿岸各省區同行齊聚,相互交流學習,讓我更加直觀了解黃河美食和非遺文化的豐富多樣性,收穫滿滿。”於振玲説。
除了“舌尖”美食展區,活動還有“巧工、悅目、腔調、靈動”非遺主題版塊,將手工製作、文創潮品、巡游表演和茶文化體驗引入現場,讓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深入體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巧工·非遺”互動體驗區,包頭市剪紙藝術能手施躍進正手把手教小朋友們體驗剪紙。“我本身就是黃河文化融合的見證者,我的父輩當年就是‘走西口’,從黃土高原來到了包頭。我自幼跟老一輩學習剪紙,後來慢慢將北方游牧和中原農耕文化結合,呈現出了包頭剪紙的獨特風格。”
在“腔調·非遺”演藝區,來自包頭市傳統表演隊伍,以舞&、街頭巡游等方式帶來現場感十足的表演,引得不少游客駐足觀看。“一邊吃着美食,一邊欣賞精彩的表演,這種感覺太棒了,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繁華集市。”一位來自南方地區的游客説。
包頭市東河區文旅局局長劉雪婷介紹,包頭自古就是黃河古渡口,素有“水旱碼頭、塞外通衢”之稱,像一條紐帶把黃河流經的九省區通過非遺美食聯結到一起。首屆黃河非遺美食月活動,對黃河文化是一次深度和廣度的延展,不僅講好“黃河故事”,也激發了當地文旅新活力。“首屆黃河非遺美食月活動將持續開展一個月,這裡將成為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橋梁,促進‘非遺+旅游’碰撞出更有趣的火花。”劉雪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