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後旗:庭院經濟美了村富了民-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1 14:18:17
來源:央廣網

杭錦後旗:庭院經濟美了村富了民

字體:

  時至盛夏,萬物繁茂,河套大地果蔬飄香。走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蒙海鎮西渠口村李飛家,庭院內一片菜園綠意盎然,瓜果蔬菜長勢正旺。茂盛鮮嫩的蔬菜把田地遮得嚴嚴實實,綠油油的黃瓜、紅彤彤的小柿子挂滿藤蔓,一行行辣椒綠裏透紅。“小柿子長勢好、價格高,鎮上的飯店、菜店都來採購,預計可以收入5000元。”正在採摘新鮮蔬菜的李飛介紹説,不僅自家不用買蔬菜,還能就近銷售補貼家用,增收的喜悅溢於言表。

  蒙海村賈海平家的院子裏則是瓜果飄香,小果園裏一排排葡萄藤蔓映入眼簾,一串串瑪瑙似的葡萄惹人喜愛,杏子、桃子陸續成熟,時不時會有村民前來採摘。賈海平欣喜地説道:“我家2畝果園,種植的早酥梨、藍莓杏不僅個頭大、味道甜、汁水多,每年利潤在1萬元左右,出門滿眼美景,收入還增加不少”。

  蒙海鎮堅持全域推進、整鎮提升,引導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後栽果樹、種蔬菜、搞養殖,小庭院發揮出了大作用。“鎮裏免費提供樹種,農戶自行管護,收益歸農戶自己所有,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目前,全鎮21個村莊180戶農戶在房前屋後有序發展庭院經濟4000畝,戶均增收1.1萬元。”鎮黨委書記楊曾介紹説。

  房前綠樹滿眼、院落瓜菜滿園、屋後畜禽滿圈。如今,像這樣在閒置農房、庭院從事種植、養殖等産業的村民隨處可見。杭錦後旗積極謀劃“庭院經濟”致富模式,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産業鏈上,突出黨員中心戶引領作用,按照“小規模、大群體,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積極引導農牧民以家庭為陣地、以庭院為載體,利用家中可用土地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增收園”。

  頭道橋鎮民建村被譽為“蘋果梨之鄉”,特色主導産業林果業因品質好而暢銷區內外,是周邊有名的“富裕村”。在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的帶動下,老牌村將“資源優勢”轉化成了“經濟優勢”,創造了鄉村振興新的增長極。

  “春天賞花、夏秋採摘、冬天品嘗美食,特色農家樂生意特別好,果園裏散養的場面雞、圈養的手指羊、海子裏養的生態魚等備受游客的歡迎……”村黨支部書記潘金義介紹説。該鎮建成了1萬畝的特色林果基地,有雞心果、玉露香、紅皮梨等新品種。其中以“河套牌”蘋果梨為主的經濟林1000多畝。全村從事林果業農戶共35戶,畝均效益達6000元以上,每戶實現年均增收2萬多元。建成生態果園和現代農業採摘園,發展起集休閒、採摘、觀光、餐飲為一體的20多家獨具特色的農家樂、漁家樂,每年接待各方游客5萬人次,拉動消費500萬元以上。

  近年來,杭錦後旗緊抓鄉村振興契機,將發展庭院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快和美鄉村建設,全力打造庭院經濟,形成了“村村相異戶戶不同”的特色庭院經濟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以庭院興業、以庭院富民、以庭院促美的新路子。全旗共有27個村3102戶發展庭院經濟,以種植林果、葡萄、蔬菜、花卉;庭院養殖豬、羊、雞等;小作坊、電商、民宿旅游等模式為主,戶均收益600至10000元。庭院經濟發展勢頭如火如荼,不僅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汪巧枝)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