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浩特:黨建引領繪就鄉村和美畫卷-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01 18:12:41
來源:新華網

烏蘭浩特:黨建引領繪就鄉村和美畫卷

字體:

  洮兒河水奔騰流淌,一路從興安嶺下蜿蜒而來,流過鄉村、流過田野,滋潤着河流兩岸的美麗生態。在清晨的陽光下,黛青色的遠山似乎有薄霧升起,雲蒸霞蔚。三合村在夏日的美景裏開啟了一天的生活,田野裏機器轟鳴,庭院裏是忙碌的村民,濃濃的鄉音裏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黨建引領+人才推進” 煥發生機的活力三合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三合村,迎面所見是朝鮮族氣息濃郁的民居和小橋流水……

  鄉村發展得好,關鍵是帶頭隊伍要好。三合村有一個組織凝聚力強的黨支部,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黨支部把組織振興作為“第一工程”來抓,嚴格規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黨內政治生活制度,通過黨員掛牌亮戶、黨員評星定級等載體,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持續夯實基層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切實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三合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作用,實現黨小組建在網格上,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與水平,有序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命案防控等各項工作。強化“互聯網+黨建”理念,實行“包村聯戶服務到人”工作法,建立網格化治理微信群,及時發現、反饋、解決網格內事項。2022年以來,通過走訪摸底排查工作,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米”。

  黨支部還結合“四鄉工程”、“興安英才”、“專家人才服務基層”、“曉景計劃”等方案,合力打好人才工作組合拳。深入挖掘本土資源,持續做好鄉土人才的“選、育、管、用”的“全鏈條”培養機制,以“&&構建+人才孵化”為主線,探索“黨建+産業+人才”發展模式,定期組織培訓,不斷堅實嘎查村黨支部後備力量,現有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員4名,盟級“曉景計劃”帶頭人1名。

  為了能夠培養更多鄉土人才,三合村黨支部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人才“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大力培養三合村電商直播銷售人才,將三合村特色農産品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做點對點銷售,不斷提高産品知名度,擴大産品影響力,不斷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現已培養10餘人。人才隊伍煥發生機,正在有力推動三合村不斷向前發展。

  “黨建引領+農旅融合” 宜居宜業的美麗三合

  三合村始建於1937年,位於烏蘭浩特市東郊南部,洮兒河、歸流河、阿木古郎河交匯處,是國家AAA級綠色水稻種植基地,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豐富,稻作歷史文化深厚久遠,水稻也自然而然成為村裏的主要産業。

  近幾年來,三合村黨支部牢牢把握現代農業的發展定位,有計劃有步驟促進農業融合發展。採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的種植經營模式,利用袁隆平水稻科技工作站的優質資源,以科技示範和千余個水稻育種譜為重點,向種植戶提供産前分析、農資服務、農技教育、種植方案,充分發掘三合村大米品種的獨特性和科技種植技術;按照統一品種、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加工、統一宣傳、統一銷售的“七統一”種植管理模式,讓三合村“綠色健康米”的質量越來越有保證。

  隨着農業發展起來的還有三合村的旅游業。三合村通過“黨建+農業+旅游”的方式,由村集體和內蒙古森發林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共同運營,以三合村黨群服務中心為基點,以朝鮮族特色民俗館、水稻故事館為載體,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着重發展民俗風情步行街、特色餐飲等項目,全面發展旅游業。

  來到這裡,可以觀看朝鮮族特色房屋建築、民俗風情步行街,感受特色民俗文化;再去到稻田觀光景區,走一走木質棧道,觀賞萬畝稻田、感受稻田裏的夕陽與蛙鳴。2023年6月,在村黨支部的協調下,村裏開通了公交旅游專線,更加方便了想感受朝鮮族特色村寨的旅人一睹三合村的風采。

  多年以來,三合村黨支部始終重視民族團結,村內的朝鮮族、漢族、蒙古族、滿族等各民族親如兄弟,如同家人。近幾年,三合村黨支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村規民約,成立“石榴籽同心築夢”黨員文化宣傳隊,創編《村規民約》、三合村村歌,聘請文化村長。組織開展“石榴籽家庭”、“美麗庭院示範戶”等評選,營造了鄰里和睦的鄉風民風,先後獲得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村等多項榮譽。(梁子晶 尤佳)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