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草木蒼翠,碧波清流,令人心曠神怡。附近的居民閒庭信步,盡情享受着優美環境帶來的輕鬆愜意。
大黑河畔的美景是呼和浩特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寫照。近年來,呼和浩特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成效卓著。2023年,呼和浩特城區污水日處理能力由每天52萬噸增加到每天64萬噸,建成污水管網800公里、雨水管網1298公里,國考地表水斷面水質全部消劣,併入選首批國家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
治好黑灰水 用好再生水
“以前我們村附近有一條臭水溝,黑乎乎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種雜物,每次路過都很鬧心。經過這些年的整治,臭水溝變成清水溝,村裏污水排放也有了專門的處理設施,現在我們的日子很舒心。”呼和浩特市玉泉區辛辛板村村民李秀秀説。
村民從鬧心到舒心的轉變,離不開呼和浩特市多年來的努力。2021年,呼和浩特市制定了9個旗縣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2023年,當地生態環境局啟動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編制工作,以“戶改造、村收集、鄉處理、縣保障”為基本原則,因地制宜選擇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方式。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監督管理科科長劉文君説:“污水處理廠覆蓋一部分,鋪設管網或拉運集中處理一部分,結合戶改廁資源化消納一部分,黑灰水並治,嚴禁污水直排外環境。”
目前,呼和浩特已累計完成農村改廁16萬餘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覆蓋率達到58%。截至2023年底,呼和浩特農村環境整治示範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60%,黑臭水體治理率100%,生活飲用水源地建設規範率達到80%以上。
做好“水文章”,不僅要有效治理污水,還要用好再生水。
記者從呼和浩特春華再生水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2023年,呼和浩特城區再生水日均産量為46.22萬噸,日均利用量15.32萬噸,利用率為33.16%。
“污水首先通過市政管道被收集至污水處理廠,經過除砂沉渣後到達生物反應池,反應池裏的活性淤泥菌會吸附污水雜質。接下來,污水會經歷凈塵、化學除磷、深度處理等階段,在達到標準後進行排放和再利用。”呼和浩特辛辛板污水處理廠廠長許飛介紹。
記者了解到,2024年,呼和浩特市將繼續完善城區內再生水管線工程建設工作,重點打造再生水進工業園區、進公園綠地、進市政雜用、進景觀河道和再生水管網互聯互通等五項系統工程,不斷增加取水點設施建設,多措並舉完善再生水有效覆蓋,實現“城市第二水源”應用盡用。
開展清淤行動 美化水域景觀
不久前,呼和浩特市水資源與河湖保護中心對環城水系西河段開展了清淤行動,累計清理河道1.6公里,清理蘆葦、淤泥約3.8萬立方米。“清理過後的河道水流更加暢通,避免了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及藻類的過度生長,並為汛期的到來提前做好準備。”呼和浩特市水資源與河湖保護中心副主任雲北春告訴記者,為不斷強化環城水系安全防汛功能,提升水域景觀維護治理能力,中心計劃用兩個月的時間,對超過安全使用期的6個橡膠壩進行更換施工,泄水施工已於4月3日開始。
環城水系是呼和浩特市城市防洪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重點生態景觀帶。自2020年接管環城水系的河道養護工作以來,呼和浩特市水資源與河湖保護中心針對河道上游來水資源量減少、入河水質不達標等問題,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整改和治理方案,包括生態補水、河道清淤以及推廣應用先進水質凈化工藝等,使環城水系水質得到大幅提升。
雲北春介紹,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水資源與河湖保護中心不斷提升河道管護能力,從創新管理模式到升級考核標準,再到提高人員專業素質等方面均有較大進步。2023年,相關部門對環城水系河道水樣抽檢18次,結果均符合國家地表水5類水標準。全河道共投入100多名水體保潔員參與全線水域環境維護工作,全年共清撈外運垃圾、藻類及蘆葦近1600噸。(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武子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