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
西夏褐釉剔花海棠紋梅瓶 高37.3厘米 口徑6厘米 底徑9.7厘米 梅瓶整體呈淡黃色,施褐色釉,嘴巴不大,口徑只有6厘米,短脖子,長肚子微鼓起,平底。 腹部中間剔刻有一組海棠紋。
剔花技法就是在器物坯體表面施釉後刻畫紋飾,然後將紋飾以外的釉面剔去,露出胎體,再施以透明釉,使釉色與胎體部分形成強烈反差,凸顯主題紋飾的立體效果。
梅瓶因造型秀美又被稱為美人瓶,是對中國古瓷中小口、短頸、豐肩、斂腹一類造型瓷瓶的總稱,初為盛酒器,後來逐漸轉化為觀賞器,同時也作隨葬品使用。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並無梅瓶造型,宋代時創燒,稱為經瓶,明代之後才稱為梅瓶。民國初年許之衡在《飲流齋説瓷》中解釋道:“梅瓶,口小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西夏以偏僻弱小之地,先後與宋遼對峙190年,在吸收周邊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西夏文化,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西夏留下的文物不多,內蒙古博物院收藏着一隻西夏褐釉剔花海棠紋梅瓶,1956年出土於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敏蓋鄉。梅瓶整體器形秀美,刻線流暢,裝飾協調。
梅瓶因造型秀美又被稱為美人瓶,是對中國古瓷中小口、短頸、豐肩、斂腹一類造型瓷瓶的總稱,屬盛酒器,後來逐漸轉化為觀賞器,同時也作為隨葬品使用。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並無梅瓶造型,宋代時創燒,稱為經瓶,明代之後才稱為梅瓶。民國初年許之衡在《飲流齋説瓷》中解釋道:“梅瓶,口小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梅瓶的出現與契丹部族分不開。契丹人在唐代就與北方漢族人多有交往,為了適應頻繁的遷移生活,契丹人倣照漢族人的革囊創燒出便於攜帶的陶瓷提梁壺,也稱馬鐙壺或雞冠壺,還創燒出上粗下細、狀如雞腿的長腹瓷瓶,用於盛水或儲酒,這種雞腿瓶被很多現代學者視為是梅瓶的雛形。雞腿瓶口小、短頸、腹長,用繩索捆綁後方便背運,倒梯形造型使繩扣越勒越緊,小口可以避免盛裝的水、酒濺出,尤其是儲酒,可減少酒的揮發還方便攜運,很適合契丹人游牧射獵、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宋朝,梅瓶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長秀麗,元承宋制,除圓形外,還有八角形製品,瓶呈平口,短頸,上細下粗,器型雄偉。明代以後多唇口,器身也隨各朝審美變化而略有不同。明代還規定青花梅瓶為皇室隨葬品,皇帝4件,皇后及妃子2件,公主和皇子、得封郡王1件,擺放於棺材的四週或前面。瓶內放酒,寓意“清(青)平(瓶)長久(酒)”,瓶內無酒,寓意“四方清(青)平(瓶)”。到了清代,梅瓶的造型比例失當,遠不如明代的精美。
西夏瓷器的生産是在中原北方諸窯係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主要生産地在寧夏靈武窯堡附近,另在賀蘭山東麓、甘肅武威和鄂爾多斯一帶也有生産。所生産的瓷器與宋代、遼代相比,在釉色、胎質、燒制水平、技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瓷器的造型設計、紋飾題材和裝飾手法等方面,都表現出了較強的民族風格和特色。
西夏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境內窯場發達,如寧夏靈武窯、回民巷窯、石嘴山窯等,其胎質大多為淺黃、灰色等,常用化粧土技法修飾胎質的欠缺,便於剔刻法的運用,因此西夏瓷中的剔刻花裝飾是瓷器工藝的大宗,其嫻熟的雕刻技法、色彩對比強烈的裝飾紋樣等都賦予了西夏瓷器質樸、粗獷、豪放的藝術特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西夏褐釉剔花海棠紋梅瓶使用的剔花技法就是西夏黑褐色釉瓷器中最常用的一種,始於北宋磁州窯,就是在器物坯體表面施釉或化粧土後,刻畫紋飾,將紋飾以外的釉面或化粧土層剔去,露出胎體,以釉色與胎體部分相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凸顯主題紋飾的立體效果。
西夏瓷器還有個突出的特徵就是開光,也稱開窗,這種裝飾最早在北宋時期開始使用,多用於白釉瓷枕的黑色彩繪裝飾,在器物的顯著部位以線條勾勒出圓形、方形等形狀的框架,框內繪各種圖案,以達到突出主題紋飾的目的。西夏瓷器的紋飾題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植物紋、動物紋、圖案紋及反映民間生活習俗的紋飾。其中,植物紋有牡丹、蓮花、菊花、海棠花、寶相花、石榴花等。
西夏瓷器釉色主要以黑(褐)、白為主,也有少量的青、紫、姜黃釉色,其中白瓷質量較高,可能與西夏人崇尚白色有關。西夏瓷器按用途可分為生活用器、文房用具、娛樂用具、雕塑藝術品及建築用材等,常見器型有碗、盤、瓶、壺、罐、盆、燈、硯、板瓦、滴水、駱駝、馬等。 (記者 高玉璞 通訊員 雲彩鳳) (本版圖片由內蒙古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