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3月14日電(記者 趙澤輝)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扎賚諾爾區,是一座具有百年煤炭開採史的工礦區。近年來,扎賚諾爾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理念,大力推進生態修復和産業轉型升級,走出一條從“黑色”到“綠色”的轉型之路,逐步蝶變為生態旅游新城。
據史料記載,自20世紀初第一口礦井建成至今,扎賚諾爾已有百年煤炭開採史。扎賚諾爾露天煤礦於20世紀60年代初建成投産,因可採資源枯竭,2016年停止生産。多年煤炭開採留下巨大的礦坑和大量採剝廢棄物,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
2017年,扎賚諾爾區政府與企業攜手啟動露天煤礦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對礦坑內土壤、邊坡、地下水等生態系統進行重點治理和可持續修復。
經過幾年專業治理,實現復墾綠化面積805萬平方米,綠植覆蓋面積由不足0.8%提升至80%以上,昔日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坑變身為草美花香的綠色天堂,成為市民賞景、觀鳥的“打卡地”。

扎賚諾爾區毗鄰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呼倫湖,保護呼倫湖生態環境是當地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提高呼倫湖生態綜合治理水平,2017年扎賚諾爾區對扎賚諾爾煤礦氧化塘進行生態修復治理,使其水質明顯改善,吸引眾多鳥類在此棲息,成為居民休閒娛樂、生態觀光的新去處。
“呼倫湖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計劃以‘湖內游玩,湖外吃住’的模式發展生態文化旅游,促進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呼倫湖景區經理劉新華説,景區傳統旺季在夏天,但從去年冬天開始,受到“爾濱”效應和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帶動,很多南方游客前來體驗冰上娛樂項目。

扎賚諾爾區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用“萬、千、百”來總結。“萬”指的是這裡發掘出生活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以及生活在距今三萬多年前的猛犸象化石。“千”指的是在過去數千年中,拓跋鮮卑、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百”指的則是扎賚諾爾的百年煤炭開採歷史。
借助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歷史,近年來,扎賚諾爾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等新興産業,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扎賚諾爾博物館、蒸汽機車博物館、百年礦山生態遺址博物公園、猛犸公園等場所深受游客青睞。記者在扎賚諾爾博物館遇到來自蒙古國的旅游團在大廳中拍照合影。扎賚諾爾博物館社交部負責人於麗麗介紹,由於扎賚諾爾毗鄰中俄邊境城市滿洲裏市,博物館經常有來自蒙古國和俄羅斯的游客參觀。
在推動景點提檔升級之外,扎賚諾爾區深入推進文旅品牌創建,打造“銀色扎賚諾爾”冬季旅游新IP,成功舉辦冰雪季開幕式、內蒙古猛犸草原雪地定向邀請賽等冰雪季系列活動;在夏季開展“猛犸電音節”“文化旅游美食節”等系列文旅活動,積極開發猛犸象、蒸汽機車等特色文創産品,不斷擦亮“呼倫湖畔·猛犸故鄉”文旅品牌。2023年扎賚諾爾區旅游人次達百萬,實現旅游收入11億元。
扎賚諾爾區委書記齊善劍&&,扎賚諾爾區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延伸煤炭資源産業鏈和促進文旅産業發展為抓手,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成為以“文明”為源泉、以“平安”為基礎、以“書香”為特色的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