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大草原、額爾古納河、呼倫湖、鄂溫克族的馴鹿、鄂倫春族的狍角帽,還有正在舉行的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十四冬”)……近年來,越來越多打上呼倫貝爾烙印的名詞出現在大眾視野。人們傾心於呼倫貝爾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濕地,沉醉於呼倫貝爾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呼倫貝爾也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之路,持續不斷保護好綠色家底,探索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發展之路,實現了文旅産業高速發展、冰雪經濟邁上新&階、現代農牧業量質齊升的局面,綠色發展結出纍纍碩果。
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工人操作播種機械進行大豆播種作業(資料照片)。記者李志鵬攝
冰雪蝶變
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讓文旅産業成為呼倫貝爾市重點發展的産業之一。2023年,呼倫貝爾市共接待游客近3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500億元,分別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和三倍多。
其中,冬季旅游表現尤為亮眼。曾經,冬季的呼倫貝爾大地一片沉寂。然而,在剛剛過去的冬天,呼倫貝爾市文旅活動異彩紛呈,旅游市場火爆,藉&“十四冬”的東風,這座“極寒之城”成了許多游客的打卡地。
在根河市中國冷極村裏,游客們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天氣下體驗“潑水成冰”,旅拍攝影師張焱忙碌得一天都沒有休息。新年伊始,呼倫貝爾市重點打造的莫爾格勒河景區迎來許多俄羅斯游客,一位俄羅斯小姑娘想“快快長大”去體驗搏克(蒙古式摔跤)。2023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十屆冰雪那達慕在陳巴爾虎旗開幕,賽馬、非遺展覽、冰雪大集、冰雪火鍋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
截至2023年底,呼倫貝爾市冬季開門營業的A級景區和星級鄉村(牧區)接待戶同比增長50%以上,一些景區首次在冬季實現運營。呼倫貝爾市也獲評“2023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
呼倫貝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楊紅&&,當地&&冰雪文旅産業提標提效發展補貼辦法,鼓勵文旅企業冬季運營,支持經營主體開發新産品、推出新業態、打造新場景,推動冰雪文旅成為拉動冰雪經濟的主力。
近幾年,呼倫貝爾市按照“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促進冰雪資源産業化。在牙克石市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呼倫貝爾)有限公司冬季汽車試驗場內,一輛輛測試汽車在冰面上風馳電掣,車輪揚起陣陣飛雪。近年來,牙克石市冬季汽車測試産業快速發展,先後引進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和技術研究中心。
根河市積極開展飛機極寒測試、凍土觀測等工作,為極地科考和東北凍土研究提供重要支撐。海拉爾區則計劃發展冰雪裝備製造産業,建設高寒地區冰雪裝備研發測試基地,依託“冷資源”促進産業轉型升級。
儘管呼倫貝爾市冰雪産業取得初步發展,但仍面臨産業規模較小、産業鏈不完善、難以形成産業集群等挑戰。2024年,呼倫貝爾市提出要充分放大“十四冬”在資源要素方面的集聚效應,繼續深入實施工業品耐冷性測試工程、冰雪裝備製造提檔工程和冰雪文旅産業提質工程,吸引更多項目投資和旅游消費,進一步推動相關産業補鏈延鏈、提質增效、集聚成群。
沃野豐收
2023年,呼倫貝爾農牧業碩果纍纍,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糧食産量突破132億斤,實現“十一連豐”;油菜、大豆擴種任務超額完成,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人工飼草種植達到111萬畝,其中羊草20萬畝,為牛羊提供了優質食糧;牲畜存欄超過1200萬頭只,畜牧業發展蹄疾步穩。
呼倫貝爾農墾大興安嶺諾敏河農牧場有限公司克服土地貧瘠、沙土地居多的困難,通過優化農藝、推廣有機肥秸稈還田等綠色技術,2023年大豆畝産較2019年提升近150斤,創高寒地區大豆畝産新高。
該公司將“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到實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黑土地、提高地力。大豆收割後,秸稈被粉碎還田,為黑土補充有機質。此外,公司新引入機械除草技術,減少傳統噴藥除草對土壤和作物造成的藥害,保護黑土地生態。
除了農機農技創新外,呼倫貝爾市也十分重視育種創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依託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呼倫貝爾分中心等科研機構,累計育成61個大豆優良品種,其中“蒙豆1137”入選國家主導糧油品種。
在研究新品種的同時,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通過建設科技示範園區和試驗田,在田間地頭中試驗新品種和新技術,實現生産提問題、園區找答案。呼倫貝爾農墾大興安嶺宜裏農牧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立軍&&,他們在大豆試驗田前期播種到夏管過程實驗新的田間管理措施,將産量提高了幾十斤。
在畜牧業發展方面,呼倫貝爾市不斷推進牛羊育種工作。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大力建設三河牛、呼倫貝爾羊良種繁育基地,並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呼倫貝爾羊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基地,不斷提升牛羊品質,增加牧民收入。
除此之外,呼倫貝爾市不斷推動規模化養殖,設施畜牧業養殖比重達到52%。在內蒙古奶業振興試點旗縣阿榮旗,奶牛在一座大型規模化養殖場裏悠閒吃食,小牛犢活蹦亂跳。當地日處理1800噸鮮奶的奶業加工基地極大促進了奶牛養殖業發展,短短兩年,阿榮旗有8座規模化奶牛養殖場投入使用,奶牛存欄量達到4.5萬頭。
雖然呼倫貝爾市農牧業發展取得成效,但目前以初級産品為主,深加工程度低、産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等問題仍然制約其高質量發展。下一步,呼倫貝爾提出堅持産業化理念、工業化思維、市場化導向,在“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産量”上持續發力,在全力抓好穩産保供的基礎上,推動農牧産業發展向優質高效轉型,加快打造特色現代農牧業強市。
生態新篇
2023年,呼倫貝爾市各項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紮實推進,草原、呼倫湖、大興安嶺林區等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過去一年,當地草原修復成效顯著,荒漠化治理面積達到33.8萬畝,草原植被蓋度達到76.24%,連續五年位列內蒙古第一。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東蘇木哈日托海嘎查,牧民陶建文家4000多畝的已墾草原上夏天長出了鬱鬱蔥蔥的紫花苜蓿,動物數量增加,生態環境改善。陶建文通過銷售牧草,收入也有所增加。
呼倫貝爾草原腹地分佈着我國四大沙地之一——呼倫貝爾沙地,過去風沙嚴重,牧民生産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自2009年起,呼倫貝爾市開始治沙,近幾年不斷加大治沙力度,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實現了“總體遏制,局部改善”。
在生態修復過程中,當地一直面臨缺少合適草種的問題。為此,呼倫貝爾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與蒙草集團,選育了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巴爾虎羊草等耐寒抗旱新品種。此外,呼倫貝爾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還與內蒙古蒼潤草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羊草團隊合作,推廣種植中科羊草。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和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作為發展羊草産業的重點地區和單位,在2023年新建3萬畝草種擴繁基地和20萬畝的羊草人工草地。
針對呼倫湖生態危機,當地從草原生態保護、産業結構調整、管護能力建設、環境整治、科研監測、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和水資源保障等方面,以流域綜合治理的理念採取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措施,呼倫湖水位和水面穩中有升,水量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為生態系統和人們生産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草原和湖泊,呼倫貝爾市境內還擁有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自2015年起,該林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採伐,林業生産轉向森林保護和生態産業化。近年來,通過森林撫育、人工更新造林等措施,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森林面積凈增,林下産業也不斷發展,為當地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力。
為進一步推動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呼倫貝爾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入推進生態産業乘時乘勢發展、實施碳匯造林、提高飼草業産值等,以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2024年,呼倫貝爾市將繼續加大生態治理力度,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呼倫貝爾市委書記高潤喜&&,當前,呼倫貝爾發展的政策機遇、獨特優勢與增長空間加速集聚交匯,正處在加快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穩定推進期。2024年,呼倫貝爾市將倍加珍惜、持續搶抓難得的良好態勢和發展機遇,樹牢理念為先、産業為基、項目為王、招商為要、開放為源、消費為引、縣域為主、企業為大、環境為金、創新為本的鮮明導向,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文旅産業提標提效、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全力推動經濟發展擴總量、提效益、補短板,走好具有呼倫貝爾特色的現代化道路。(記者趙澤輝 鄒儉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