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倫貝爾,想必很多人都聽説過這個地名,腦海中浮現的也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遼闊之景。其實,“呼倫”“貝爾”是兩個大湖的名字,呼倫貝爾也因此得名。
↑呼倫湖(無人機照片,2023年6月30日攝)。
呼倫貝爾很大,25.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比兩個江蘇省還要大。大興安嶺從南至北綿延而過,嶺西是草原,嶺上是林海,嶺東是平原谷地。季風吹到嶺上,形成了豐沛降水,又孕育了多條河流,數得上名字的就有額爾古納河、伊敏河、克魯倫河、莫爾格勒河……
↑莫爾格勒河景色(2023年7月1日攝)。
↑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景色(無人機照片,2021年6月8日攝)。
地理特徵決定了生産生活方式,又奠定了多姿多彩的人文特徵。漢族、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如果你走進呼倫貝爾,聽到的會是東北話,見到的是套馬的漢子,走得深一些,又能見到養馴鹿的鄂溫克族人,再走得深一些,還能找到別具一格的俄式小城室韋。
↑一位牧民在第二屆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文化旅游節上進行牧馬表演(2023年7月1日攝)。
↑一名游客在蒙兀室韋蘇木拍攝俄式傳統民居(2023年6月28日攝)。
我幾乎每年都來呼倫貝爾,剛剛開始的2024年來得特別多,因為2月17日,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將在這裡拉開帷幕。
春節剛過,這裡的氣溫就沒那麼低了,日最高溫度也能到零下四五攝氏度。要知道,呼倫貝爾每年的降雪期長達七個月,有的地方採暖季甚至長達九個月。幾年前,我聽到一句宣傳語“越冷越熱情”,隨着冬季到呼倫貝爾採訪次數越來越多,此話不虛。
↑一名游客在金河冷極村拍照留念(2015年12月20日攝)。
↑游客在金河冷極村乘狗拉雪橇游覽(2015年12月20日攝)。
↑游客們在大興安嶺腹地拍攝霧凇(2015年12月20日攝)。
除了旅游,冰雪運動“火”也是呼倫貝爾“熱”的主要原因。近幾年,我採訪拍攝過牙克石的獨腿老王——王全利、海拉爾伊敏河上冬泳的熱血泳者——閆相斌,真真見識了呼倫貝爾人玩起冰雪來有多“狠”。
↑人們在牙克石市體育場滑冰(無人機照片,2021年1月19日攝)。
↑王全利在滑冰間隙休息(2021年1月20日攝)。
↑王全利(右前)在牙克石市體育場滑冰(2021年1月20日攝)。
↑閆相斌前往泳池冬泳(2021年1月22日攝)。
↑閆相斌跳進泳池(2021年1月22日攝)。
今年的呼倫貝爾,比往年來得更“ne”(厲害)了一些。賽場內,體育健兒冰上飛馳;賽場外,熱情群眾雪上撒歡。1月19日,在採訪拍攝開幕式前比賽的間隙,我忙裏偷閒去拍了一場很小的冰雪趣味運動會。那天的氣溫很低,冰晶在空氣中飛舞,給鏡頭加上了一枚天然的柔光鏡。老人和孩子們,裹得嚴嚴實實,呼出的熱氣在眉毛上結成了霜,可是他們在雪地裏玩得暢快,打鬧聲、歡笑聲不絕於耳。
↑2024年1月19日,孩子們參加雪地拉爬犁比賽。
↑2024年1月19日,一名市民參加雪地扳棍比賽。
↑2024年1月14日,黑龍江隊選手阿勒瑪斯·卡漢拜(左)、哈那哈提·木哈買提(中)、寧忠岩在比賽中。
↑2024年1月12日,選手在短道速滑(青年組)女子1500米A組決賽中。
↑2024年1月11日,選手在速度滑冰公開組男子集體出發半決賽中。
2月3日,我參加了“十四冬”火炬傳遞活動報道。從滿洲裏到海拉爾,火炬從國門走進賽場,儘管氣溫極低,但是呼倫貝爾市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點燃了火炬傳遞的全程。
↑2024年2月3日,孩子們觀看火炬傳遞。新華社發(康文魁攝)
↑2024年2月3日,火種護衛員在收火儀式上展示火種燈。
即將到來的開幕式上,火種又將點燃冬運聖火,正式開啟緊張刺激的大賽時刻。我和同事們也將把鏡頭繼續對準賽場內外,為讀者們奉上春節後的體育盛宴。

策劃:李尕
統籌:費茂華、劉金海
記者:連振
編輯:黃曉勇、劉金海、郝建偉、程婷婷、呂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