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先試先行,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率先開展跨旗區水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的盟市,在2020年6月市人民政府印發實施《鄂爾多斯市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試行)》,積極探索建立跨旗區水生態補償機制,將黃河流域鄂爾多斯段水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列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的重點工作,不斷健全上下游共治、取水用水共護溝通協調機制,探索形成“權責共擔、環境共治、效益共享”的跨旗區水生態保護補償模式,有力改善黃河流域鄂爾多斯段流域水生態環境,為地區水生態保護補償提供實踐經驗。水生態補償實施2年多來,21個考核斷面水質指標總體穩定,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各旗區水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和參與度持續增強,水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格局建設跨出堅實一步,“齊抓共管、攜手護水”的工作局面正在形成。
黃河流經鄂爾多斯風貌圖
建立權責清晰的水生態補償制度框架
(一)制定印發水生態環境補償辦法。2020年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自治區有關要求,充分結合地區實際,印發了《鄂爾多斯市水環境生態補償辦法(試行)》(下面簡稱《補償辦法》),壓實水生態環境屬地管理責任,強化各旗區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以責任倒逼工作落實,強化制度執行。《補償辦法》共十五條,從制定目的、實施對象、計算方法、獎懲問責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補償辦法》運用經濟手段,調節上中下游之間、水環境破壞者、受害者及保護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建立水污染防治聯防聯控聯治制度,達到全市水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的目的。自2020年6月《補償辦法》實施以來,2020—2022年間鄂爾多斯市共獎補補償資金1300余萬元。
(二)緊扣地方實際,突出問題導向。為了解決各旗區間的意見分歧,統一思想,明確責任,《補償辦法》以黃河流域鄂爾多斯段國控、區控及市控斷面水質改善及區域水環境質量安全結果為導向,基於“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共識,堅持“保護優先,合理補償;保持水質,力爭改善;旗區為主,市級監管;監測為據,以補促治”四項原則,將區域煤化工行業生産廢水高鹽水的減量化資源化、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的綜合利用、礦井水的深度處理配置納入考核指標,形成了分層級、突重點、全覆蓋的一套指標體系。
(三)加強上下游共建共享統籌水生態管理。為實現斷面水質監測的科學性,以鄂爾多斯市環境監測監控中心為主體,在旗區交界口斷面共同布設了13個環境監測點位。採用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監測標準和統一質控要求,獲取上下游雙方都認可的跨界斷面水質監測數據,並同步配套了鄂爾多斯市水環境生態補償填報系統,實現了三級填報、審核。真正做到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互認共享,流域水生態環境信息統籌共管。
水生態補償倒逼出水生態價值轉化。
(一)廢水涅槃成資源。煤化工行業生産廢水高鹽水、煤礦礦井疏幹水、城鎮生活污水中水以往都當作廢水,排入環境、排入流域,造成極大的水資源浪費和水生態環境壓力。但通過廢水分質處理→深度處理→再生利用→零排放的流程系統集成優化,再造廢水“生命”,將節水、減污、降碳、利用深度融合,真正實現了廢水資源化的涅槃重生。如烏審旗中煤遠興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化工高鹽廢水治理項目的成功建成,實現水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的實效;準格爾旗泰禹污水廠中水以往外排河道,目前通過水生態環境補償倒逼,多渠道解決了中水去向,通過實施系列管網改造工程後目前實現中水全部回用“零排放”,不僅提升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水平,還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徹底實現了“污水再生、變廢為寶”的目標。
烏審旗中煤遠興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鹽廢水治理-電驅離子膜
泰禹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
泰禹污水處理廠排污口整治規範工程
(二)實現水資源橫向調配。鄂爾多斯市建立水資源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旗區間供排水管網聯通、水資源調配事宜,全市範圍內優化水資源合理配置。已建成旗區間跨區域調水用水統籌管理&&,通過水資源橫向補償,為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如:烏審旗、伊金霍洛旗為鄂爾多斯市富水區,兩旗建成數個礦井疏幹水深度處理項目,讓産生的礦井疏幹水變廢為寶、變害為利,極大增加本土水資源,實現跨區域的供水管網及調蓄水互通互聯,將兩旗區的富餘水資源向水資源匱乏的準格爾旗、東勝區等地供給,用於工業生産、生態綠化等方向。通過水資源橫向生態補償,在緩解缺水地區用水矛盾的同時,更進一步提升了礦井疏幹水利用價值,讓“礦井水”涌出了“動力源”,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加強統籌,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推進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強化各旗區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增強治理實效,保障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制度倒逼水質提升,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環境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