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21日電(記者恩浩)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錦山鎮的瓦房地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方鄉村,在過去,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玉米、藥材等作物。近年來,依託京蒙協作的北京惠合雙通育苗工廠項目,讓村民周保利看到了設施農業發展的機遇。
2019年,周保利利用京蒙幫扶政策,建起15個佔地1.3畝的暖棚,開始發展彩椒産業。他説,蔬菜不愁銷路的源頭在於提高品質,他緊緊抓住京蒙幫扶項目帶來的系列幫扶政策,還通過技術培訓,掌握了來自北京的先進種植技術,逐步實現了“種植技術無害化、基地生産標準化、市場銷售品牌化”,實現了彩椒種植産業化。
如今,周保利經營的15個大棚每年純收入能達到45萬元。2020年,他帶領36戶村民,成立了2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各地客商定期收購。菜有了銷路,周邊村民的種菜積極性也逐漸高漲,全村暖棚發展到108個,反季蔬菜面積近530畝,人均年純收入達到了5萬元,京蒙幫扶項目為鎮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周保利發展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的生動實踐,是近年來喀喇沁旗抓住京蒙協作機遇,大力培育設施農業等主導産業的縮影。這裡地處高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帶,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各類作物品質優良,具有發展設施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這裡距離北京市不到400公里,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能讓優質蔬菜不愁銷路。
近日,記者在喀喇沁旗赤峰宏福現代農業産業園項目建設現場看到,雖寒冬料峭,但施工的火熱勁頭不減。錦山鎮黨委書記王永太介紹,這是一個集現代農業、休閒體驗、溫泉康養等功能於一體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項目,一期投資12億元,其中京蒙幫扶資金3800萬元。“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提高全旗設施農業現代化水平,借助‘宏福柿’品牌,實現本地番茄産值年增收6億元以上。同時,帶動周邊地區30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
王永太説,全鎮使用京蒙幫扶資金7776萬元建立起4個京蒙協作産業園區,4個項目全部建成後可每年向政府繳納收益金1209萬元。“該幫扶模式項目收益金來源穩定,有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租金用於産業扶貧無法覆蓋的無勞動力群眾救助,同時可用於全村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勞務用工、典型表彰等公益事業。”在現場調研的北京市西城區外聯辦主任霍利凱認為,近年來西城區和喀喇沁旗正構建起優勢互補、攜手並進的發展格局,“這種模式使京蒙幫扶見到實效,京蒙之情越來越親”。
喀喇沁旗鄉村振興局局長郭亞軍介紹,近幾年來,喀喇沁旗農牧業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逐步確立了“4+1”農牧業産業發展新思路,即中蒙藥材、設施蔬菜、肉鴨、肉牛四個主導産業和林業經濟優勢産業。“在京蒙協作帶動下,喀喇沁旗優勢産業更加壯大,市場銷路不斷廣闊,鄉土人才隊伍也逐漸強化,鄉村振興勁頭更足了。”
“通過消費幫扶,喀喇沁旗的優質農産品正在北京打開市場。”北京市西城區挂職幹部,喀喇沁旗委常委、副旗長王雲霞介紹,11月底,喀喇沁旗抓住“赤峰好物進北京”活動的寶貴機遇,將中藥材、山珍、肉鴨、番茄、礦泉水、採緹紅酒等特色農産品帶到北京展出推薦。“我們還通過對接,深入西城區的社區街道宣講售賣,讓北京市民了解到喀喇沁旗的好産品。”王雲霞説,活動期間全旗展銷和訂單總金額500余萬元,還有10余家北京企業與旗裏達成合作意向,收穫滿滿。
日前,首屆西城“YUAN創”鄉村振興創業創新大賽總決賽在北京市西城區圓滿落幕。本大賽旨在為西城區對口支援幫扶的內蒙古喀喇沁旗、鄂倫春自治旗挖掘培育鄉村振興人才和鄉村創業創新項目。決賽中,喀喇沁旗選手曹清海的參賽項目“林藥結合帶動一方經濟”獲得最受關注獎。曹清海介紹,所謂“林藥結合”就是不佔用耕地而是在林間空地種植中草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態效益,通過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中草藥質量和産量,並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市場前景的中草藥品種增加利潤,同時,將中草藥種植園打造為旅游景點,帶動當地農民的收入增長。
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陳朝暉&&,鄉村振興是一個呼喚人才並造就人才的舞&。在京蒙協作機制帶動下,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創業者們,正將自己的目光投向農業、文化、旅游等各個領域,展示出非凡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潛力。“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正需要這樣的創業創新精神,探索適合鄉村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