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盛開“乃日”花-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12 10:42:16
來源:新華網

草原盛開“乃日”花

字體:

  

  芒來巴特爾和同伴們,正在用大琴、三弦和馬頭琴演繹“乃日”。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2日電(李國棟 張楊)“草原上的樂曲最自然,現在與自然接近的音樂少了,我希望把草原音樂傳承下去……”面對來訪者,芒來巴特爾娓娓道來,語氣堅定。

  冬日時分,和煦暖陽照耀著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部小城鄂托克旗烏蘭鎮,在芒來巴特爾創辦的 鄂爾多斯“乃日”保護傳承基地內,《敬酒》的音樂旋律在溫暖的房間裏回蕩,芒來巴特爾和同伴們正在用大琴、三弦和馬頭琴演繹“乃日”。

  “乃日”是蒙古語,意為“娛樂”。據考證,“乃日”起源于元代,是融鄂爾多斯民間歌舞器樂、祝讚頌詞、禮儀習俗、節慶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活動,深受草原人民喜愛。

  如今,在以芒來巴特爾、那音太為主的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努力下,“乃日”歷經數百年傳承,猶如草原上的花兒,沐風櫛雨,亮麗盛開。

  今年64歲的芒來巴特爾,出生于蘇米圖蘇木小額爾和圖嘎查牧民家庭,自幼受到“乃日”文化熏陶,從6歲開始跟著母親學唱鄂爾多斯民歌,向姐姐學習彈琴,7歲能彈唱《圓頂帽子》《土金墑》等鄂爾多斯民歌,12歲開始學習口琴、四胡、三弦、笛子、揚琴等樂器,15歲應邀在各種演出場合彈唱獻藝,被譽為“小文藝家”。能夠獲得如此讚譽,都源于他對“乃日”的熱愛。

  芒來巴特爾在展示收藏的一架1920産于上海的鳳凰琴(大琴)。新華網發

  芒來巴特爾的主業是鄉村醫生,他把為鄉親們診治疾病之余的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留給了“乃日”的傳承上。現在,芒來巴特爾培養的學員已達800多人,他們遍布鄂托克前旗、烏審旗、杭錦旗等地,很多學員已成長為當地“乃日”樂隊的主力軍和新生力量。

  “‘乃日’使用民間三弦,一個曲子有三種或四種彈法,一個人一種彈法,一個人一種味道,和在一起,就形成了大自然的味道,這就是民間三弦的精妙之處。”芒來巴特爾説,表演 “乃日”要有民間三弦,才能彈出個性,彈出大自然的味道。

  芒來巴特爾説:“我們這一代如果不把民間三弦這項技藝保護和傳承下去,就會失傳,我們肩上的責任很重。”

  芒來巴特爾的學員在學習。新華網 李國棟 攝

  為了保護和傳承“乃日”,年過花甲的芒來巴特爾仍在不遺余力地奔走。目前在他開設的7個班級裏,共有110多名學生接受“乃日”係統培訓。2011年,芒來巴特爾被授予“鄂爾多斯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成為內蒙古長調藝術交流研究會會員;2014年,被命名為 “乃日”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傍晚時分,在距離烏蘭鎮50公里外的阿爾巴斯蘇木呼和陶勒蓋嘎查的那音太家,被內蒙古音樂協會命名的藍色樂隊正在開啟“乃日”聚會,音樂旋律歡快悠揚,觀眾沉醉其中。

  1989年,那音太(左三)和藍色樂隊隊員在草原上排練節目。新華網 李國棟 攝

  1985年,時年22歲的那音太組建了內蒙古第一家牧民樂隊。今天,樂隊已由最初的4人發展到了60多人。38年來,樂隊共演出1500余場次,先後赴呼和浩特、深圳,甚至出國表演,反響熱烈。

  2007年,“乃日”被列入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鄂托克旗則是鄂爾多斯“乃日”保護傳承的核心地區。

  鄂托克旗文化館館長達古拉介紹,鄂托克旗致力于將“乃日”打造成為全年無休、永不散場的群眾文化舞臺。為此,通過建設 “乃日”傳承和保護基地;鼓勵“乃日”愛好者成立民間文藝隊伍;在各嘎查村、社區建設文化活動室;下派文化員指導“乃日”樂隊排練節目;建立“乃日”藝術工作者的申報、表彰和獎勵制度等,促進了“乃日”文藝團隊日益壯大。

  目前,鄂托克旗有127支“乃日”文藝團隊,1600多名牧民演員,年演出1000余場次。基本實現了“有牧民的地方就有‘乃日’”, 常辦常演、常演常新的“乃日”之花在鄂托克草原上四季常開。(完)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