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兩山理論”,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在加快推進內蒙古大興安嶺管護的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建立了涵蓋航空巡護、偵查、指揮、消防、機降、索(滑)降、吊桶、吊網、吊筐、化滅、運送給養、調運、急救、搜救、防汛、航空特勤處置和無人機智能遙感監測等“多功能、多災種”一整套一體化應急救援新模式,探索出一條森林防滅火和多種災害應急救援相融合的新路子。
軍事化管理 推動應急響應快速有效
在滿歸林3級航站現場,一批特勤突擊隊員精神抖擻,昂首站立待命作訓。特勤突擊隊一班長李華衛右膝跪地、右手握繩,快速完成拋繩動作。連接卡扣、打開索控器、連接索控器、出艙、扒開索控器下滑,一整套索滑降動作僅用不到1分鐘就順利演練完成。
據特勤突擊隊長陸坤介紹,特勤突擊隊員從接受任務到攜帶必要裝備、給養登機,需要在20分鐘內完成。根據林區樹木高度獨創的40米距離索滑繩半環式直接打開方式,隊員可利用滑降裝備快速下降至地面,每組隊員完成降落僅需20分鐘,完成滑降僅需3至5分鐘。
應急響應快速有效的根源在於,特勤突擊隊按照作戰單位實施軍事化管理,隊員平均年齡28歲,全部為復轉軍人,航期內24小時在所屬機場駐防戰備。錨定應急時、藍天任翱翔。作為全國首支航空特勤突擊隊,30名特勤隊員、300名聯動突擊成員在災害來臨時,分重點分批出擊,各個擊破,多年來創造出連續2200余天安全生産“零事故”的顯著成績。
成績的取得來源於探索未知領域的勇氣和錘煉多種技能的長久堅持。
面對航空護林這一陌生領域,為實現“地空協同作戰,人與裝備最佳銜接”目標,特勤突擊隊優化組建兩個戰鬥加強班和一個通訊班,擇優組建應急快速反應尖刀班,研究制定了反應機動化、流程程序化、作戰軍事化、戰術戰法多樣化的《應急出動方案》,在實戰基礎上總結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林區防火空地結合戰術與直升機繩索滑降技術,填補了航空護林空地結合的空白。
與普通的撲火隊不同,特勤突擊隊的關鍵難題是快速定位、快速處置,要求特勤隊員在準確掌握氣象、話務通訊等多方面知識基礎上,熟練使用和維修各類滅火設備,掌握索滑降、開闢機降場地、實施機降滅火、吊桶吊囊滅火等多項實戰技能。為此,2017年建隊之初,特勤突擊隊就制定了高強度、可實戰、有保障的訓練計劃,裝備關、飛行關、下滑關,在一次次實戰和演習中特勤隊員快速、機動、精幹、多能的作戰意識和能力得到錘煉和提升。
經過多年努力,在大興安嶺9萬平方公里巡護區、3468公里巡護航線的航空防護網中,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已形成“一局、兩站、三點”的航空護林體系。航空護林的空地一體化、站隊一體化的立體作戰模式為守護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探索出森林守護全防全攻、立地見效新模式。
守林有責 介入防滅火戰役屢建戰功
起航萬次,滅火千起。從春到冬,在年復一年的淬煉中,特勤突擊隊“以一當十”“查打一體”的載人空中巡護常態化確保了在森林火災救援中精兵精準投送和快速撲救。特勤突擊隊4月至10月24小時備勤,每年4月中旬進入溫庫圖靠前駐防,6月20日到北部原始林區靠前戰備,根據氣候和雷擊火産生的整體趨勢和規律,在重點林區不間斷進行巡護。
建隊以來,特勤突擊隊共滑降693人次,開闢野外M-26TC重型直升機野外機降場地(100米×80米)42個,M-171大型直升機野外機降場地(80米×60米)22個,參與撲救森林火災65起,其中獨立撲救森林火災16起,聯合撲救火災49起,滑降救援1人,機降救援124人。
飛行在林區,千里保安全。特勤突擊隊員秉持守望綠色的信念,默默守衛北疆,在烈火中彰顯男兒本色。特勤突擊隊成立以來,創造了一次14人連續作戰三天三夜,開闢3個M-26重型直升機野外機降場地,撲滅三場森林火災;9名隊員奮戰12小時,開闢M-26重型直升機野外機降場地,撲滅39公頃森林火災的顯赫滅火戰績。
今年入夏以來,由於林區持續乾旱少雨,部分地區頻繁出現高溫天氣,特別是北部阿龍山、滿歸、根河等地海拔高、地勢開闊,地面特殊高山植被偃松林含水率低、含油率高、地表腐質層厚,發生雷擊後極易燃燒。8月6日11時32分,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直升機載人巡護髮現阿龍山森工公司塔朗空林場一處煙點,此後,阿龍山、滿歸等北部原始林區又相繼發生14起森林火災。災情就是命令,針對着火現場地形較為複雜,山高坡陡,偃松遍佈,撲救條件極為困難的實際,特勤突擊隊員奮勇爭先,緊急出動,向火而行,第一時間前往撲救,採用直升機吊桶滅火和地面滅火相結合的方式,經七天七夜奮力撲救,於8月12日8時16分實現全線合圍,15起森林雷電火災被先後撲滅,未發生人員傷亡和重要設施損失,火災撲救取得全面勝利。在整個火場無降雨的條件下,創造了依靠人力反應快速、科學撲救多點集中爆發的雷擊森林火災典型戰例。
火災無情,人間有情。在守護茫茫林海的日日夜夜裏,特勤突擊隊員之間培養出了深厚的隊友情,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永生難忘的生動故事。
2019年7月11日至13日,大興安嶺林區爆發多起雷擊火,隊員們只攜帶了一天的補給量就奔赴火場滅火,到第三個火場時只剩下一瓶水和一瓶水果罐頭。隊長陸坤拿出礦泉水,讓14名饑渴難耐的隊員解渴,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捨不得喝,一圈下來一瓶水只喝了少半瓶。由於缺水導致體力嚴重透支,隊員們跌倒了再爬起來,互相攙扶着艱難掙扎着撲向火災現場。強忍着奪眶而出的眼淚,陸坤哽咽着説:“大家快點,前面有水喝了。”過了幾分鐘他又喊道:“前面真的有水。”聽到隊長的聲音,隊員們仿佛看到了甘甜的河水,雖是望梅止渴,但隊員們卻是渾身一震,繼續踉蹌着拼盡全力投身火災救援現場,依靠頑強的意志力堅持將火災撲滅。
突擊隊二班長王增強回憶,2018年6月2日,自己在家正準備舉行定親儀式,突然接到隊長的命令説發現火情,需要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王增強説:“我是一名退伍軍人,林區有火情,我必出征。”此話一出未婚妻非但沒有抱怨反倒儘是理解與支持,王增強的心裏真是暖到家了,此事也更加堅定了他戰勝火魔的必勝信念。
在特勤突擊隊副隊副隊長張廣偉看來,隊員親如兄弟,他們話語不多但彼此友愛,面對災情,骨子裏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愛林如家的責任感,他們砥礪前行,勇擔使命,在防滅火和其他應急救援戰役中擔當作為、真打實幹,用實際行動當好護林衛士,守護綠色森林。
擘畫藍圖 一體化應急救援成為新常態
在探索和實踐中破繭成蝶,特勤突擊隊積累了豐富的森林防滅火實戰經驗,成為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防滅火的中堅力量,以其為代表書寫而成的空地一體化防滅火新辦法、新舉措在中國航空護林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1966年建立伊始的550米土跑道,到具有根河林1級、滿歸林3級兩個功能齊全的機場;從目視測算領航到智能領航;從單一滅火到大中小型綜合戰術戰法立體防滅火運用;從全國首個《全國航空護林站管理辦法》&&,到9項消防護林滅火技術在實踐中研發和推廣應用,通過大力推進應急體制改革,航空護林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先後為內蒙古森工集團培訓索滑降隊員300餘人,向廣東省技術服務輸出培訓索滑降隊員60人,開創了市場化應急救援互助先河。
新時代、大應急、新挑戰。當前,內蒙古森工集團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已實現從“防滅火、單職能”向“全災種、大應急”轉變,以“精裝”為保障、以“精用”為關鍵,以“精打”為目標,消防結合“站隊一體化”,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消防快速反應能力和滅火水平大幅提升,榮獲諸多榮譽。
2020年,特勤突擊隊凌空守綠事跡被國家林草局列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二個先進事跡之一。特勤突擊隊曾先後榮獲第七屆“內蒙古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安全生産示範崗”“呼倫貝爾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森林防滅火先進集體”“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防滅火工作先進隊段”等榮譽。隊長陸坤、副隊長張廣偉榮獲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個人,隊員柴瑞喜榮獲“全國優秀共育團員”榮譽稱號,隊員祝經宇榮獲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
擘畫新藍圖,奮進新征程。內蒙古森工集團將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兩件大事,持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推進航空護林體系一體化建設水平,“投重兵”“用精兵”,奮力構建多場合、多功能應急救援科技力量,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為築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貢獻森工力量!(記者 王林喜 攝影:楊錕)
原標題:重任在肩鑄偉業 長空護綠創佳績——記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特勤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