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輛緩緩駛入巴丹吉林沙漠境內,映入眼簾的層巒沙海帶給每一個進入沙漠的行者極大的震撼。大大小小的沙丘橫臥於此,沙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金黃、耀眼。但在這金黃的背後,掩蓋的卻是生命難以維繫的悲歌。這裡,被譽為生命的禁區,死亡之海。
巴丹吉林沙漠,中國第三大沙漠,總面積4.92萬平方公里,位於阿拉善盟境內,阿拉善右旗的一半面積被其佔據。阿拉善右旗,年平均降雨量少於100毫米,有效降雨量不足40毫米,全旗沒有地表徑流補水,極度乾旱區。
乾旱的氣候、大面積的沙漠並沒有成為阻礙阿拉善右旗人民前行的枷鎖,阿拉善右旗人民用智慧與汗水開闢出了一條與沙漠抗爭的不屈之路。
9月,一捆捆長方形的稻草錯落在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的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固沙區內,這些稻草將被用做“草方格”固沙的原材料。
工人將成捆的稻草擺放在運輸車上。
走進工程固沙區內,眼前一片片由稻草扎成的草方格猶如無堅不摧的“黃金鎧甲”緊緊地鎖在連綿不絕的沙丘之上,給迎風而散的沙漠披上了一層人工屏障。
猶如黃金鎧甲的草方格緊鎖在巴丹吉林沙漠。
“7月初進場,4萬畝工程固沙劃分為21個標段同時推進,待草方格紮好,再種上梭梭、撒上草種,標本兼治,方能將沙漠牢牢鎖住,避免巴丹吉林沙漠越過雅布賴山,與騰格裏沙漠‘握手’。阿拉善右旗林業和草原工作站的李慶恩在向記者介紹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固沙區時説道。
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以雅布賴山為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生態惡劣、過度放牧等因素,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20米的速度向東南方向推進,甚至越過雅布賴山,向騰格裏沙漠靠攏。
兩大沙漠一旦“握手”,就會形成一個十多萬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沙源地,更加難以控制治理。同時,常年的西北風不僅會將沙子吹向河套平原,夾在兩大沙漠之間的石羊河流域、甘肅民勤綠洲也隨時面臨被大沙漠吞埋的可能。
黃沙蔓延,不斷擠壓着人們的生存空間,威脅着生態安全。向沙漠要綠色、要生存,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共同期盼。
實施鎖邊治理,防止沙漠擴散蔓延、遏制“握手會師”趨勢,成為巴丹吉林沙漠治理的重中之重。
頭頂烈日扎“草方格”的農牧民。
設置綜合治理工程固沙區,有效固定鐵路沿線、高速公路、主要道路、沙漠邊緣的流動沙丘,形成沙漠鎖邊帶。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的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固沙區的建設將對阻礙巴丹吉林沙漠向東南方向推移起着重要作用。
類似的工程,阿拉善右旗還開展了很多。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阿拉善右旗的人民就開始探索各種防沙治沙路徑。建治沙站,專業系統地對防沙治沙開展各項工作,壓沙障,對比“草方格”沙障在內的多種沙障防風固沙效果;建林場,打造人工造林種草、飛播造林種草、圍欄封育“三位一體”的林草生態安全屏障……到今天,阿拉善右旗已經在生態保護修復與建設、生態治理上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阿拉善右旗在巴丹吉林、騰格裏兩大沙漠累計完成人工造林8.63萬公頃,封沙育林3.05萬公頃、飛播造林2.6萬公頃、工程固沙2893.33公頃;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建成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3個,封禁保護面積3萬公頃。
常態化的防沙治沙治理,引得當地人們深思,如何利用好沙漠資源,向沙漠要收益?
這裡,是位於阿拉善左旗的百萬畝梭梭蓯蓉産業基地宗別立鎮(芒來)項目示範區。
宗別立梭梭蓯蓉産業示範區。
宗別立(芒來,意為“第一”)梭梭蓯蓉産業示範區位於賀蘭山東麓、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原是一片固定半固定的低平不毛沙地,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身披綠裝的産業示範區。該基地規劃人工種植梭梭林45萬畝,目前已累計造林43萬畝,形成東西長37公里,南北寬23公里的綠色防護屏障,有效地防止了烏蘭布和沙漠向東南移動,保護了黃河、賀蘭山山脈。
宗別立梭梭蓯蓉産業示範區的建設不僅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上創下了不斐的成績,更為阿拉善左旗沙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結合梭梭種植鼓勵農牧民發展蓯蓉産業,農牧民一方面通過梭梭造林領取生態治沙造林補貼,另一方面通過接種蓯蓉發展沙産業。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獲得長期性經濟收入,實現生態建設與沙産業發展良性互動,推動阿拉善左旗梭梭肉蓯蓉産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從前,沙子把人都吹跑了。如今,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看到了我們利用沙漠發展産業的大好勢頭,周邊嘎查和蘇木的農牧民紛紛從外地趕回來,種植梭梭發展蓯蓉産業。”阿拉善左旗林工站站長劉宏義滿臉笑意自豪地説道。
昔日的阿拉善,風起,看黃沙滿地;今朝的阿拉善,人回,創沙漠奇蹟。(周麗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