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暮色沉沉,窗內燈光柔和。
內蒙古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口簧音樂代表性傳承人霍秀華輕輕拿起一支口簧銜在口中,隨着她右手手指不停地撥振簧片,美妙的聲音嫋嫋而出,仿佛是穿越時空,從遠古傳來的千年回音,悠遠而綿長。
的確,這撥振聲從4000年前傳到了今日,流行於世界大部分地區。
“口簧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末期,人類音樂文化的萌芽時期,被稱為‘人類初音’‘人類擁有的第一件樂器’,它是研究人類遠古音樂的‘活化石’。”70歲的霍秀華説。
石峁口簧 世界最早
何謂口簧?
詩經中説“吹笙鼓簧”,似乎是指笙和簧是兩件不同的樂器;而漢代許慎在《説文解字》中釋為“簧,笙中簧也”,意指簧為笙的配件,兩者為同一件樂器。那麼笙和簧到底是什麼關係?口簧究竟起源於哪?
陜西石峁遺址,是公元前第三千紀晚期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址,距今4000年左右,它的發現,豐富了人們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認知。
2017年至2018年,石峁遺址考古工作再次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考古人員在石峁皇城&地點發掘出土了口簧及其相關遺物,這是目前已知世界範圍內時間(龍山時代晚期)最早、數量最大的一次口簧發現,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2019年,石峁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石峁口簧長什麼樣?
孫周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2020年,他在《文物》雜誌刊發了題為《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口簧研究》的文章。
文章稱,“簧”傳説為始祖女媧發明。石茆口簧為框舌一體的自體簧,框首圓孔外緣保留了繩子拉振時形成的磨痕,暗示它是通過拉振實現簧舌的振動,即所謂繩振簧。其演奏方法就是《詩經》等文獻所謂的“鼓”,演奏者一手拇指、食指輕捏框尾,將口簧貼近唇部虛含,另一手扯動線繩以振動簧框,簧框帶動簧舌在舌窗中前後振動,通過樂器與口型的緊密結合,並借助口腔共鳴與舌位的變化,發出“呷呷”“嗡嗡”的音律。
孫周勇認為,先秦文獻中的“簧”多以骨、竹製成,穿繩拉振成音,是單獨樂器,並非笙的配件。而河套地區是世界口簧的“祖源地”,石峁口簧是近現代流行於世界各地的口弦類樂器的祖型。
保護傳承 無怨無悔
霍秀華出生在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旗一個富裕的家庭,在她的記憶中,家中的口簧是她和兄弟姐妹們的玩耍工具,他們常聚在一起撥振口簧。
“我之所以研究口簧,不僅因為它是我兒時的珍貴記憶,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霍秀華説,口簧是古人之間交流的工具,用於情感表達,也用於宗教祭祀中。
2007年退休前,霍秀華在一家文藝單位工作,常有機會到蒙古國等國家參觀交流學習。
她正式研究口簧,得從2011年説起。
那一年,58歲的霍秀華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節目: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口弦琴(霍姆斯)國際文化藝術節期間,由20多個國家的1344名口弦琴演奏家和愛好者,創造了集體同時演奏口弦琴“霍姆斯”人數最多的吉尼斯世界記錄,單曲時長逾7分鐘。
“他們演奏的口弦琴就是口簧啊,那麼多國家的人參與演奏,偏偏沒有我們中國人,可口簧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啊。”至今回想起來,霍秀華依然激動,“那個時候,我就下了決心,一定要讓更多的中國人知道口簧,不能讓它失傳。”
此後幾年間,霍秀華多次自費帶着翻譯等人到蒙古國、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定制口簧。
“國外製作口簧的材料用的鋼,撥振出來的聲音特別好聽,我從國外定制,一支500元,每次定制100支,回國後,免費教人們學習彈撥口簧,並把口簧送給他們,每年花費三四萬元。”霍秀華説。
2013年,霍秀華花光了手裏的積蓄,無奈之下,她把老家的樓房賣了50萬,全部用於口簧的傳承和研究,至今,10多年下來,已經花費了100多萬元。
“熟悉我的人稱我為‘神經病’,但是,我不在乎,認準了事不管有多難,我就要做下去。”霍秀華説,做人總要有點擔當。
定制口簧 質量上乘
關於口簧的産生,孫周勇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口簧研究》這篇文章中稱,石峁遺址所在的中國北方河套地區製造了世界最早的自體繩震簧,到夏商時期(不晚於公元前1500年)向周邊傳播輻射,也成了中國北方文化沿歐亞草原向西、向北産生影響的重要實證以及同歐亞草原東部地區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據統計,口簧在世界範圍內大約有1000種以上的不同名稱。
隨着冶金技術的發展,漢代出現了框舌分鑄的異體撥振簧,流行於中國的蒙、滿、達斡爾、鄂倫春、回、彝、赫哲等民族,是現代口簧的主要形態。
在內蒙古,口簧也稱口弦,蒙古語稱阿胡敏兒,清政府還將口弦列為宮廷樂器,在清蒙古樂的“笳吹”樂中,口弦為四大樂器之一,即胡笳、箏、胡琴和口簧。歷史上,口簧分佈在整個中國北方草原。
“口簧樂曲的旋律較簡單,多以同音反復和級進音型組成,吹奏者可即興變奏,樂曲可長可短,多用於獨奏。”霍秀華説,有的口簧曲還模擬鳥鳴或動物叫聲,以增加樂曲的情趣。口簧振動發出的聲音是有規律的振動,因此,也被稱之為人類音樂文明的定音器。
從2011年至今,霍秀華在傳承、保護口簧的道路上已經走了12年,近年來,隨着國家科技的不斷發展,她不再從國外購買口簧,開始在國內定制口簧,幾年下來,效果良好。“咱們現在的口簧質量已經超過國外了,撥振出的聲音非常好聽。”霍秀華笑着説。
成為口簧音樂非遺傳承人後,霍秀華更是不遺餘力地向更多的人傳播、教授口簧,讓更多的人知道口簧,學習口簧,傳承口簧。(文/圖 記者 高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