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第一註解解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
這座2400歲的城市,這方古老又年輕的土地,歷經滄桑,留下點點印記。
這些印記承載着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它們是文明生息的積澱,是根脈,更是未來。
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塑造和傳播好呼和浩特市獨特而有內涵的城市形象風貌,進一步增強城市文化吸引力,樹立文化自信, “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尋跡文化符號集群”活動於今年初啟動。
梳理呼和浩特市寶貴的文化留存,形成系統完整的5個序列、100個印記的城市大文化符號集群。並把統籌梳理、專業描述的青城印記融入城市建設,深化人們對於北疆文化的認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批50個青城印記。
1
第一序列:古風遺韻
大窯遺址
已知世界面積最大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廠。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50萬—1萬年之間,存在4個不同時期的原始社會文化。證明了內蒙古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之地,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生不浪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遺址東西寬約 340 米,南北長約 340 米,總面積約 9 萬平方米。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生不浪文化以海生不浪遺址命名,是由仰韶文化、大司空文化和紅山文化在此地相互碰撞、交流交融形成的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考古文化。據考證,海生不浪文化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700—5000年間。
戰國趙長城
《史記》記載趙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塞,就是長城。今天大青山南麓還有戰國趙北長城遺址,這是呼和浩特地區最早的長城,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之一。約在趙武靈王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99 年)之間由趙國修建。
雲中郡故城
趙武靈王開發北部邊疆“胡服騎射”,在陰山修築長城,將趙國的管轄範圍擴展到了今天的河套地區,並置雲中郡進行管理,這是呼和浩特地區最早有行政建制的開始。雲中郡治雲中故城遺址,平面呈不規則形,面積約4平方公里,城墻由夯土築成,殘高約4—5米,寬8米。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昭君墓
又稱青冢,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説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依託王昭君墓而建成的昭君博物院,前身為昭君墓文物保護管理所,始建於1981年,是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社會教育於一體的“一院多館”格局的遺址性博物院。
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
是我國考古發掘迄今所見榜題最多的漢代壁畫。墓壁、墓頂及甬道兩側有壁畫50多幅,榜題250多條。形象地反映出東漢時期我國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區的民族關係和社會生活面貌,是研究東漢晚期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思想、文物制度、現實生活等方面極有價值的資料。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盛樂古城
是北魏王朝的發祥地,也是內蒙古境內建立的第一座古都,被譽為“草原第一都”。是探究古代中國北部邊疆歷史以及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川縣壩頂北魏祭祀建築遺址
是北魏王朝於陰山之巔設立的大型祭祀建築場所。年代範圍在公元 430 年至 490 年間。遺址分佈面積約 10000 平方米。形制清楚、體量較大、保存較好,其形制結構與中國傳統的祭祀禮制建築一脈相承,是古代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生動實物見證。入圍“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和“2020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豐州故城遺址
豐州城始建於遼神冊五年(920 年),遼金元三代沿用,自建城至廢棄,長達 450 年之久。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 890 米,南北長 1000 米,正南北方向。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州故城博物館全方位反映遼金元時期呼和浩特地區的民族融合、文化交融、建築藝術、社會經濟發展等狀況。
萬部華嚴經塔
俗稱白塔,是我國現存最精美的遼塔之一。始建於遼聖宗年間(983—1031 年),金大定二年(1162 年)重修。為樓閣式磚倣木結構,八角七層,通高 55.6 米。塔內墻壁上保存了珍貴的多語種文字資料200余條,是研究呼和浩特地方史、北方民族史的重要史料,反映了當時各民族間的關係及社會狀況。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長城
呼和浩特境內的明長城在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與山西省交界的地方,全長256.93余公里。沿線關口、烽火&、敵樓、城障、將&、隧道、暗門、水門等長城遺址資源豐富。明長城板申溝段(清水河縣)、明長城小元峁段(清水河縣)2020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大召
明朝萬曆年間修建。是呼和浩特歷史上建造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廟。數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中國北方最有名氣的佛剎之一。是研究內蒙古曆史、宗教、文化、藝術、建築等學科的寶藏。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里茶道遺存
呼和浩特作為萬里茶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貨物中轉站,留下了大量萬里茶道遺存,現存的宗教建築有大召、清真大寺,住宅建築有元盛德商號掌櫃舊居,商業建築有大盛魁總號舊址,見證了在這方土地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和碩恪靖公主府
是康熙皇帝六女兒和碩恪靖公主的府邸,約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左右建成,有“西出京城第一府”之稱,建築形制為親王級四進五重傳統府園建築,是全國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公主府邸。體現了呼和浩待市的城市歷史坐標和文化脈絡。1989年成為呼和浩特博物館館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將軍衙署
清乾隆二年(1737年)按照清朝一品封疆大吏等級規模建造的綏遠城將軍的辦公衙門,先後有79任將軍、20任署將軍、都統在此辦公,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的辦公地點。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軍衙署博物院是依託將軍衙署建立的一座古建築類專題博物館。
2
第二序列:民俗故事
和林格爾剪紙
被譽為“農耕與草原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和林格爾縣流傳廣泛。和林格爾剪紙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剪紙文化之一。2008年,剪紙(和林格爾剪紙)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二人&
俗稱雙玩意兒、二人班,是植根於蒙、晉、陜、冀民間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呼和浩特地區二人&屬於西路二人&。二人&藝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産物。2006年,二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雙墻秧歌
是托克托縣河口鎮(今雙河鎮雙墻村)土生土長的民間舞蹈形式,已有300餘年歷史。雙墻秧歌吸取戲曲中文唱武打等表演藝術,將歷史、民俗、民間文化知識等嵌入其中,是具有黃河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2007年,雙墻秧歌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晉劇
中路梆子屬晉劇中的一種,流傳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也稱“山西梆子”“晉劇”,清末民初傳入內蒙古地區。融入了晉白、京白和當地的方言,表演質樸,曲調婉轉。中路梆子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相結合的典型,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戲劇劇種。2006年,晉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腦閣
是清朝中期由晉陜等地的移民傳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一種民間社火表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腦閣是由成年男子將1—2名兒童扛在肩上進行表演的舞蹈,是一種極具觀賞性的綜合造型藝術和表演形式。2008年,腦閣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蒙古族金銀器製作工藝
也稱蒙鑲製作工藝,是北方民族在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手工技藝,包含鏨雕、浮雕、掏空、掐絲花、鎏金、景泰藍等多種工藝。蒙古族金銀器兼具實用性、觀賞性及禮儀性於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民俗學價值。2013年,蒙古族金銀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炕圍畫
也稱墻圍畫,是一種在炕圍墻(框)上作畫的民間繪畫藝術。據傳起源於宋代末期,發展於清朝,興盛於民國年間。呼和浩特地區大部分畫炕圍的藝人都來自山西、河北兩省。炕圍畫深深扎根於群眾的生活之中,是一種極具審美的民間藝術形式。2009年,炕圍畫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走西口故事
是明朝至民國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現象。其中有一路以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等為主要遷出地,到達今天以呼和浩特為中心的內蒙古西部各地。走西口對呼和浩特地區農業、商業、飲食、語言、藝術等方面産生了巨大影響,大大促進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君子津傳説
君子津是歷史上重要的黃河渡口之一,具體位置尚無定論,有資料記載位於托克托縣和清水河縣交界喇嘛灣處。相傳有一位商人攜帶金銀渡河卻突發疾病去世,津長將商人和金銀一起放入墓中分文未動,為了讚揚津長的高尚品格,該渡口改稱為君子津。這個承載了千年傳説的古渡口,是正直無私、淳樸善良、誠信仁愛的黃河人民的象徵。
大盛魁故事
是中國近代商業史上最大的旅蒙商號。由山西人創立,於清朝康熙年間開業,1929年宣告歇業,有200多年的歷史。其鼎盛之時,擁有國內外分號82家,駱駝2萬多峰。“一個大盛魁,半座歸化城”,大盛魁在呼和浩特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
第三序列:巷陌時空
塞上老街
位於玉泉區大南街大召附近,全長約380米,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己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歸化城最重要的商業街之一。老街最早叫朋蘇克街,後來改稱通順街,發軔於明,初興於清,興盛於民國。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一條街,是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小白樓(新華社駐內蒙古分社)
位於新城區中山東路5號,建成於1955年,因通體白色而得名。最初為蒙古國駐呼和浩特領事館所在地。1984年,新華社駐內蒙古分社搬入後一直使用至今。這座特色鮮明的建築,是呼和浩特市一道亮麗的標誌性文化景觀。2006年被批准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寬巷子
位於回民區,西起通道南路,東至前新城道,長300多米。因早年為呼和浩特市最寬的巷子而得名。寬巷子的飲食文化極為昌盛,著名的老字號和知名店面基本都集中於此,尤其以燒麥、羊雜碎、焙子等為代表的特色飲食深受人們喜愛,已打造成為百年美食街。
白塔火車站舊址
位於賽罕區巴彥街道前羅家營村,建成於1921年,是平綏鐵路沿線的重要車站,由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先生設計,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白塔車站作為歸綏地區對外交流和經貿往來的重要窗口,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是呼和浩特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的歷史見證。
興盛街
原名圪料街,因街巷彎曲而得名。東起小召街北口,西至石頭巷北口,長220米。歸化城時期圪料街兩邊商鋪繁多,有剃頭鋪字號“喜順堂”,製作算盤、尺子的“源福泰”和老藥鋪“元泰和”等。1956年更名為有着吉祥寓意的興盛街。興盛街因其迂迴環繞且極具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呼和浩特市一條特色老街。
老缸房街
北起新城東街,南至書院街,長615米。綏遠城建好後,為了滿足駐守兵民的生活需要,在老缸房街開辦了一些手工作坊,製作大醬、醬油、醋、燒酒、麻糖、糖稀等食品,用大缸進行售賣。1931年,這條街道正式被命名為老缸房街。歷史悠久的老缸房街蘊藏着歸化城的煙火記憶。
通順大巷
位於玉泉區塞上老街南側,長330多米。據傳,通順大巷曾經以范姓商人為名,叫大范家巷。從1956年開始,因為緊鄰通順街(今塞上老街),便更名為通順大巷。通順大巷曾是歸化城繁華的商業街道,明清建築風格體現了獨特的年代記憶,如今已打造成為吸納全國各地風味美食的小吃一條街。
古豐書院(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
位於回民區環河街33號,前身為1885年設立的古豐書院。古豐書院為第41任歸綏道道員安詳創建,因呼和浩特地區古時稱豐州而得名。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1903年建校,稱歸綏中學堂,歷經百年。此後幾易其名,上世紀80年代改稱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沿用至今。
奮鬥中學(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
位於新城區呼倫貝爾南路1號,前身為私立奮鬥中學,由愛國將領傅作義於1942年創辦於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1950年遷址歸綏市,1952年更名為歸綏市第二中學,1954年改為現稱。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建校以來秉承“奮鬥”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4
第四序列:館院記憶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和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2007年7月31日對外開放,現有藏品150466件套,設置“遠古世界”“文明曙光”等九大基本陳列。
內蒙古美術館
內蒙古美術館始建於1957年,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建成的首個美術館。新館於2017年8月4日開館,建築面積35893平方米,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是自治區唯一代表國家徵集中外美術作品、開展藝術學術研究、進行造型藝術展示的場所。
呼和浩特博物館
呼和浩特博物館1989年建館,2009年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是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其頂端有白駿馬凌空奔騰的造型,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大白馬博物館”,是呼和浩特市歷史地標性建築之一。
烏蘭夫紀念館
烏蘭夫紀念館於1992年12月23日落成開館,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紀念館佔地30000平方米,生動翔實地展現了烏蘭夫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不朽功勳,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舊址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舊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德勝溝鄉蘑菇窯村東的大青山深處,是抗戰時期通往蘇蒙的紅色交通樞紐、華北抗日戰線的橋頭堡。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內蒙古自治區展覽館
內蒙古自治區展覽館是我區第一座大型綜合性展覽場館,佔地面積4.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是內蒙古標誌性文化建築,是自治區各方面成就的展示窗口,是開展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2023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遺旅游體驗基地。
老牛坡紅色文化旅游區
老牛坡紅色文化旅游區位於清水河縣北堡鄉境內,明長城腳下,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1937年10月,老牛坡村秘密成立黨支部,是抗戰時期內蒙古在蒙晉交界地區成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是革命聖地延安通往共産國際前蘇聯的重要通道,是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和晉綏邊區紅色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5
第五序列:青城風物
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
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山西省交界處,是黃河入晉第一灣,長城與黃河在這裡握手。被譽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大黑河景觀帶
大黑河,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支流。呼和浩特市境內河長139.5公里。大黑河景觀帶山水相依,郊野花帶、濱河步道、親子樂園、露營基地、軍事公園等一同構成功能完備的環城景觀鏈,是休閒身心的絕佳場所。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區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區位於土默特左旗西部,北依大青山,南抱哈素海,地處“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交通便利。歷史上曾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地方,文化底蘊深厚,北魏民歌《敕勒歌》所描繪的就是這裡的景象。
哈素海
哈素海位於土默特左旗境內,是蒙古語哈拉烏素海的簡稱,意為“黑水湖”,俗稱“後泊兒”。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水質肥沃,濕地資源豐富,有“塞外西湖”的美稱。入選《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發現內蒙古·100個最美觀景拍攝地”。
烏素圖古杏園
烏素圖,蒙古語意為“有水的地方”。烏素圖古杏園位於回民區攸攸板鎮烏素圖村。烏素圖村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有300多年歷史,有“紅杏遺村”的美譽,烏素圖杏花被譽為著名的歸綏八景之一“杏塢番紅”。
烏素圖600年老榆樹
這株古榆樹高15米,胸圍6.5米,經歷了600年風雨,仍然高大粗壯、冠形飽滿、枝繁葉茂,被回民區東烏素圖村村民視為神樹。這株古榆樹是呼和浩特市第一株保護的一級古樹,被按照樣板工程的標準進行保護。
青城公園
青城公園位於呼和浩特市中心,總面積46公頃,是集園林景觀、人文歷史、休閒娛樂、健身運動為一體的文化休閒綜合型公園,也是呼和浩特市主城區的天然“綠肺”。據《歸綏縣誌》記載,青城公園前身為龍泉公園,始建於1931年。
燒麥
燒麥又稱燒賣、稍美、肖米、稍麥等,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最早起源於元代初期,在呼和浩特的商途茶館出售,後演變成為今天的燒麥。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噴香可口,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
晉三元
1843年,山西餅匠攜妻帶子隨同走西口大軍進入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淘金,製作山西風味糕餅。餅匠結合歸化城的民俗和飲食習慣,開創了全新的歸化糕點流派,深受百姓喜愛。2021年,晉三元玫瑰餅製作技藝成為呼和浩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第二註解解
青山巍峨,召城懷古。築城絕塞呼和浩特,滄桑曆盡留下千載情思。
煙火繚繞,又見青城。歷史名城呼和浩特,涵養出獨特的城市氣質。
遙望它煙雲瀰漫、波光閃耀的來處,每一座遺址古跡,每一條巷陌街道,每一項民俗技藝,每一座現代館院,每一種舌尖味道,都撩撥着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人們的思緒,勾勒出充滿溫情的城市記憶。
自“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尋跡文化符號集群”活動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經過近半年的前期工作,9月1日,在第二十四屆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啟幕儀式上,青城人民共同見證第一批50 個青城印記正式發布。
於9月5日在《內蒙古日報》刊發了第一批青城印記注解。今日,本期繼續刊發第二批50個青城印記。至此,通過線索徵集、實地採訪、梳理論證、專家審定等過程整理出的100個青城印記全部公布完畢。
100個印記可能無法囊括青城人對這片土地的全部情感和記憶,但這是一個開始,將會有更多人挖掘出青城豐富的文化肌理,激發出青城充沛的時代活力。
1
第一序列:古風遺韻
岔河口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為規模巨大結構嚴整的環壕聚落居址。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發現規模最大、保存較好、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對揭示本地區的史前編年具有極大的學術意義,為探索黃河中游早期文明的發端以及文明程度的標識都將産生極其重大的學術價值。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城咀石城遺址
年代距今4500—4200年,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石城,為探索龍山乃至商周城市的形制布局、建築規制、營造技術、發展演變等提供了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反映了本地區與周邊包括中原地區密切的&&與文化交流。
秦漢長城
呼和浩特市的秦長城沿用了趙北長城,並且加以修繕。呼和浩特市的漢長城,則是趙長城繼秦代沿用後的再度沿用,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和使用年限最長的長城之一。秦漢長城武川縣段全長約95公里,秦漢長城呼和浩特市區段全長約10公里。其中,秦長城坡根底段(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沙梁子古城遺址
年代大約為西漢中晚期。古城遺址內發現一處漢代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這是我國北方草原地區首次發現大規模燒制磚瓦的官窯作坊。此外,在城址中部發現一座大型倉儲建築基址,這是我國首次在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發現和發掘的倉儲類特別是疑似糧倉的建築,填補了漢代邊城研究的空白,也對研究我國漢代建築技術、漢代中央政權對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的經略以及北方農牧交錯地區的經濟形態等具有重要意義。
壩口子古城遺址
為漢代古城遺址,北魏時加以改建。古稱雲中塞,又稱“白道城”。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50米,東西寬約360米,分南北二城。該城在北魏和隋唐時期,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文化等方面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既為連接陰山南北的交通樞紐,又是溝通中原地區和北方草原地區、中國和中亞西亞諸國的經濟貿易要道,並帶動了文化交流。
武川鎮古城遺址
武川是北魏初年在北方建立的六個著名軍鎮之一,在北疆存在近百年,是北魏六鎮中唯一保留名稱至今的地方。學界一致認為武川鎮古城遺址應在今武川縣境內,但在具體位置上有爭議。應該是武川縣城梁古城、二份子城灘古城、下南灘古城三座北魏古城其中之一。武川縣在下南灘古城樹立了“北魏武川鎮城址”標誌碑。
唐單於都護府古城遺址
唐單於都護府治所在今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古城。土城子古城遺址年代包括漢、北魏、唐多個朝代,是漢代的成樂縣、北魏的盛樂都、唐代的單於大都護府古城遺址。古城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東西1550米,南北2250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城廊清晰、城垣雄偉。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內州古城遺址
始建於遼道宗清寧初年(1055年)。金、元沿用,明初廢棄。古城大體呈長方形,面積約16平方公里。城垣輪廓大致能辨,只是墻體十分殘缺,唯東墻保存較好。城址四角設有角樓,現在只剩下殘基,城墻外側設有突出的馬面。城內街道和建築遺址已蕩然無存。城址地表下文化層堆積厚度一般在1.1米左右。
金界壕
金界壕,又稱金長城,金朝在其北部邊境興築的界壕邊堡,是金代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金界壕大致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明昌年間興築的南線,東北端起點在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七家村南,至武川縣上廟溝村大青山北麓為止,在武川縣境內長約70公里。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勝衛古城遺址
東勝衛城是呼和浩特地區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明代衛城。初設於洪武四年(1371年),是明初利用遼金元時期的東勝州城址擴展修築而成。城墻遺址歷經600餘年,如今基本完好。古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寬1930米,南北長2410米,周長8.6公里,面積約4.5平方公里。
歸化城遺址
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主持修建,1575年建成。1694年,清康熙年間歸化城曾進行重修和擴建,經過增築後的歸化城逐漸形成了內外兩城的形制。歸化城是內蒙古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多種文化在這裡交往交流交融。
廣化寺造像
喇嘛洞召,清朝賜名“廣化寺”,是呼和浩特地區“八小召”之一。廣化寺的建築由前後兩寺組成,岩刻藝術品刻於喇嘛洞召後寺的崖壁上。對廣化寺造像的保護及研究,有益於對內蒙古地區明清時代藏傳佛教藝術研究。明清時期滿、蒙、藏、漢等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在寺院藝術中的彰顯,體現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事實。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席力圖召
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是繼大召之後在歸化城建造的第二座召廟。清代康熙賜名“延壽寺”。寺內現存大經堂、漢白玉覆缽式白塔、古佛殿和兩塊禦制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康熙徵噶爾丹紀功碑。席力圖召在維護邊疆穩定、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素圖召
烏素圖召是眾寺攢聚的建築群落,也是內蒙古地區現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召廟建築群之一。對於烏素圖召攢聚寺廟的數量,説法不一,但統稱“烏素圖召”。相繼建於明清兩代。寺廟建築揉合蒙、藏、漢藝術於一體,形成如今類型豐富、布局多元、獨具地域特色的召廟建築群。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剛座舍利寶塔
俗稱“五塔”,是小召屬召“慈燈寺”(俗稱五塔寺)院內最後一座建築。五塔寺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十年(1732年)落成,五塔位於寺院之重重殿宇的後面。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最成功的範例之一。塔通高16.5米、磚石結構,平面呈凸字形,由塔基、金剛寶座和五座小塔組成。整個塔體,佈滿了浮雕佛像,共有1660余尊,故又稱“千佛塔”。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綏遠城遺址
始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是呼和浩特地區古城中建造最晚的城,也是清王朝最後營建的八旗駐防城。現僅存將軍衙署及東北角城墻。綏遠城的設置對維護北疆地區的穩定、維護祖國統一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
望月樓
位於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東南角。建於1939年,總高約31米,平面六角形,呈六棱體塔樓。塔樓共分五層,下四層用磚砌,頂層木構亭式頂,頂上飾有一彎新月。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展現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是回漢文化相融的體現及民族和諧友好的象徵。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第二序列:民俗故事
皮藝
也稱皮雕畫,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使用皮革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雕刻藝術,有描繪、雕刻、着色、層染、燙色、拋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壓制等幾十道工藝。皮藝是一種古老的繪畫藝術形式,蘊藏了匠人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審美。2021年,皮藝(蒙古族皮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青城面塑
中國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青城面塑沿襲傳統,有證可查的歷史是從清代咸豐二年(1852年)由街頭髮展而來。青城面塑技藝具有造型概括、簡練生動、色彩艷麗的特點,是中國鄉土文化的代表。2011年,面塑(青城面塑)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名錄。
崔鐵爐
創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崔林是山西大同人,走西口來到歸化城經營打鐵生意。崔鐵爐以信立號,憑藉精湛的技藝和匠人精神代代傳承。2021年,青城崔鐵爐打鐵技藝成為呼和浩特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牛角弓
是呼和浩特市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之一,選取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彈性好的竹、樺木、荊木等材料,用動物膠等純天然材料黏貼合成。牛角弓造型古樸、結實耐用,是草原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2011年,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蒙古族馬鞍
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使用的馬具。蒙古族馬鞍製作融木工、刺繡、皮毛、金屬等工藝於一體。蒙古族馬鞍凝聚着手工藝人的聰明才智,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標誌。2008年,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蒙古象棋
蒙古語稱作喜塔爾或沙特拉,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游藝競技項目。早在公元13世紀就流傳於蒙古族民間。蒙古象棋反映了蒙古民族英勇尚武的精神和出奇制勝的智慧,是代代傳承的中華文化瑰寶。2008年,蒙古族象棋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爬山調
也稱“爬山歌”“山曲”,是由移民傳入、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一種短調民歌。具體産生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爬山調是各族勞動人民共同創作的口頭藝術形式,為促進內蒙古民間文化的繁榮和各民族的團結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八角鼓
為八角鼓戲演奏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八角鼓戲是滿族特有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清代隨滿清八旗兵駐屯邊塞流傳到呼和浩特市。八角鼓戲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民俗內涵,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曲藝形式。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駝歌
是行走於駝道的商隊在漫長的道路上為自己鼓勁而隨口哼出的一種小調。經過幾代人的傳唱、創編,形成一種特有的調式和內容。歸化城被稱作“駝城”,駝歌在此被流傳下來。駝歌記錄了駝道的滄桑歷史、繁榮興衰,其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獨一無二。目前駝歌已被列入呼和浩特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騾馱轎
造型為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着的花轎,是民間傳統婚俗中的一種迎娶工具和婚俗習慣。清末民初,流傳於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騾馱轎體現了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是婚俗文化多樣性的體現。2009年,騾馱轎婚俗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土默特祭火
是土默特人的一種傳統習俗。一般在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舉行。土默特人認為,火具有驅邪、凈化功能,能醫治疾病,恩惠於人類,是光明、聖潔、興旺的象徵。祭火習俗,蘊含着土默特人崇敬自然、尊重生命、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理念。2018年,祭火(察哈爾祭火、蘇尼特祭火、科爾沁祭火、土默特祭火)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石羊橋傳説
石羊橋原址位於石羊橋西路和鄂爾多斯路交叉十字路口東南角。傳説有一位走西口來到歸化城的小夥子楊貴堂,因一隻領頭羊在一次事故中“發號施令”而避免更大損失,後小夥子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病逝前讓後人雕刻6隻石羊放在其墳地內,由此這個地方的這座橋被人們叫做石羊橋。如今石羊消失了,只留下了地名,但是石羊橋的故事卻被人們津津樂道。
玉泉井傳説
舊名“禦泉井”,位於玉泉區大召歷史文化旅游區內。關於玉泉井有一個禦馬刨泉的傳説。相傳康熙皇帝西征討伐噶爾丹大捷,奏凱回師來到歸化城時,人馬饑渴尋不到水源,只見其胯下禦馬騰空而起,四蹄刨坑,地面瞬時涌出泉水。此處被後人稱之為“禦泉井”。玉泉井是北方有名的古泉之一,有“九邊第一泉”的美譽。
月明樓故事
位於玉泉區大召前街,是一處美食景點。傳説當時康熙皇帝微服到歸化城的月明樓就餐,被店主敲詐勒索,堂倌劉三幫其解圍。後劉三升為掌櫃,月明樓成為當時歸化城名氣最大的茶館戲樓,並獲得御筆題額“月明樓”。這段康熙私訪月明樓的故事被流傳下來,大召寺內的古畫《月明樓》成為這段傳説的實物見證。
3
第三序列:巷陌時空
落鳳街
是綏遠城建成後形成的一條東西街,東起老缸房街,西至呼倫貝爾南路,西落鳳街長982米,東落鳳街長705米。因慈禧曾在此居住被人們稱為“落鳳街”,意為“人間鳳凰,曾經在這裡落過腳”。透過今日“落鳳”之名,可知老街背後塵封的歷史故事。
南街北街
以鼓樓為中心,南至和諧路,北至北二環快速路,是綏遠城建城時修築的南北方向主要大街。民國十八年(1929年)逐漸發展成為綏遠城的繁華商業街。多年來幾易其名,2003年更名為昭烏達路、哲裏木路,沿用至今。古老的商業大街見證了呼和浩特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巨變。
蘇虎街
舊稱蘇老虎街,東起哲裏木路,西至財神廟街,長435米。據記載,清末街中住着一位叫蘇老虎(其名為蘇二慶)的武術愛好者。1911年武昌起義震動全國,諸省紛紛舉義旗響應。蘇二慶護城有功被封官。1931年該街以蘇老虎之名被命名為蘇老虎街,後更名為蘇虎街,是一條特點鮮明的老街。
仁普巷
曾位於元貞永街東段路南,東起正白二甲街,西至北馬神廟街,長200米。民國初期,有一生意人任來拴來到綏遠城,在該巷西口開了一家經營肉食的肉舖子,生意紅火出了名,被稱為任肉鋪。1931年,因“任肉鋪”不雅,便以任肉鋪諧音為名,將該巷命名為仁普巷。2000年後,仁普巷在城市改造中建起單位住宅樓,成為人們記憶中的名字。
正白二甲街
南起新華大街,北至青城巷,長730米。清代,該街多駐兵丁營房,東部為空地無建築。民國二十年(1931年)街巷命名時,因街西建有正白旗佐領署,故稱正白二甲街。1956年,正白二甲街更名為正白街。1975年,再次改名稱東升街。1982年,復原名正白二甲街。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街道。
南茶坊
南茶坊是歸化城特有的地名,曾位於歸化城南。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政府為讓來往於歸化城的人們有喝茶歇腳的地方,在城中東西南北設置了4個茶坊。南茶坊,當年是商人匯聚喝茶、談生意、交流信息的地方,也是茶商囤積茶貨的地方。這些茶坊經過300多年的歷史演變,東、西、北3座茶坊早已消失,唯有南茶坊因後期建成的“南茶坊小學”和“南茶坊公交站”而留名至今。
牛街
南起新華橋南街,北至新興巷,長約680米,是呼和浩特市一條繁華的特色美食街,集聚各類清真美食和特色菜館。牛街不僅有多姿多彩的美食文化,更有民俗民風、生活情趣的體現,獨特的餐飲文化促進各民族群眾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相互交融。
莫尼山非遺小鎮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於回民區攸攸板鎮段家窯村,於2018年建成,目前已入駐非遺項目80余項。小鎮以紅色文化、農耕文化、非遺展示、文化交流和舞&演繹為核心,旨在打造成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及交流的重要窗口。2022年11月,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非遺旅游景區”名單。
4
第四序列:館院記憶
內蒙古科技館
內蒙古科技館新館總建築面積4.83萬平方米,2016年9月20日建成對外免費開放,外形以“旭日騰飛”為創意,賦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之視覺憧憬,常設展覽由五個展廳和公共空間室內標誌性展項組成,以“探索·創新·未來”為理念,是一座“國內領先、西部一流”的現代化科技場館。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一座展示自然資源的場館,是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獻禮工程,總建築面積4.88萬平方米,館藏標本38994件,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要展示內蒙古森林、草原、水系、沙漠、動植物、古生物、古環境以及礦産、農牧業、蒙醫藥、旅游等各領域的自然狀況。
綏蒙抗日救國會舊址紀念館
位於大召前街的東側,與玉泉井毗鄰,原為玉泉區財神廟,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泉區財神廟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整體建築分為前後兩進四合院式布局,建築面積1186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劉洪雄、寧德青等共産黨人曾在這裡成立了“綏蒙各界抗日救國會”,以此為據點進行抗日鬥爭。
多松年烈士紀念館
由故居和展陳區兩部分組成,重點展示了多松年同志從少年求學到接受進步思想教育,最終接受馬克思和共産主義思想,成為蒙古族早期共産黨員之一和堅定的無産階級先鋒戰士的成長過程。多松年烈士紀念館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呼和浩特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5
第五序列:青城風物
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8.89萬公頃,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有着最典型的山地森林灌木—草原生態系統,是溝通東北、華北、西北動植物區係的過渡帶和大通道,是蒙古高原南緣及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重要的“森林島”,是陰山山脈生物及生態系統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
神泉生態旅游景區
神泉生態旅游景區位於托克托縣郝家窯村,是一處集湖泊、濕地、黃河、沙漠、古典園林為一體的綜合AAAA級旅游景區。景區由兩部分組成,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依託黃河、庫布其沙漠、海眼神泉、江南園林豐富資源建設,是呼和浩特一張響亮的旅游名片。
和林格爾南山芍藥
和林格爾縣是北魏故都,也是芍藥的原産地之一,栽種芍藥歷史悠久。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芍藥觀賞基地,和林格爾南山旅游景區芍藥種植面積近630畝,共50多萬株、100多個品種,被譽為“華北第一”。
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
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於2017年建設完成,佔地面積150公頃,以草原絲綢之路文化為主線,巧妙運用園林造景手法,結合實際立地條件,分為盛世青城、庫庫和屯勝景、絲路迎賓、盛樂文化、雲中文化五個區段,再現草原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呼和浩特盛況,是集生態恢復、城市綠化美化、游覽觀光、娛樂休憩、歷史教學為一體的綜合型公園。
小草公園
小草公園東鄰絲綢之路大道,西鄰丁香路,北鄰學苑東街,南鄰鄂爾多斯東街,位於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中心位置,佔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以“草”為基底,還原草原自然風貌、模擬自然生態場景,是城市東部生態廊道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首府城區核心地帶最大的城市功能性疏林草地。
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
位於保和少鎮野馬圖村南側,北至生態路、南至規劃二路、東至呼和塔拉、西至規劃六路,立項總投資9.38億元,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的主會場,還曾成功舉辦過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暨第2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首屆呼和浩特國際美食博覽會暨呼和浩特冰雪旅游文化活動開幕式等。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坐落於土默川平原,規劃核心發展區38平方公里,分為伊利全球樣板基地、乳業創新天地、乳都寰球中心、草原歡樂世界、“伊養谷”國際智慧康養社區、城市活力社區六大功能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