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呼和浩特行政區劃系列之——土默特左旗-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3 09/10 11:57:25
來源:呼和浩特市民政局

走進呼和浩特行政區劃系列之——土默特左旗

字體: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耳熟能詳的北朝民歌你一定不陌生,今天的“主角”土默特左旗就坐落在這片土地上。土默特左旗地處陰山山脈中段的大青山前坡衝擊平原上,也稱“土默川”。

  地名含義

  土默特左旗因蒙古土默特部落名稱得名。“土默特”係蒙古語,意為“萬戶”。

  地理位置

  土默特左旗位於呼和浩特市境西部。東鄰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和林格爾縣,南接托克托縣,西連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北與武川縣接界。

  行政區劃

  土默特左旗屬呼和浩特市,轄察素齊、畢克齊、善岱、白廟子、&閣牧、沙爾沁、敕勒川7個鎮,北什軸、塔布賽2個鄉,旗人民政府駐察素齊鎮。

 政區沿革

  歷史上,土默特左旗所轄境曾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春秋戰國時期,林胡、樓煩等北方民族在這裡活動。公元前306年,屬趙國雲中郡管轄。秦漢時期,旗境仍屬雲中郡。魏晉南北朝時,旗境為敕勒川之腹地。隋唐時屬單於大都護府。遼、金、元時期屬豐州,也稱豐州灘。明嘉靖年間,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進駐豐州灘,築呼和浩特城,豐州灘成為土默特部領地,遂得名土默川。明崇禎五年(1632年),後金(清)佔據土默川地區。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詔編土默特部為土默特左右兩翼旗,直隸理藩院。清乾隆元年至四年(1736年-1739年),建綏遠城,清廷移右衛建威將軍至綏遠城改為綏遠將軍,土默特左右兩翼旗隸屬綏遠將軍統轄。民國二年(1913年),土默特左右兩翼旗改為土默特旗,隸屬綏遠特別行政區。1934年,土默特旗改置土默特特別旗,屬綏遠省。1950年,復名為土默特旗。1954年,歸綏縣併入土默特旗,土默特旗改隸內蒙古自治區平地泉行政區管轄。1958年,薩拉齊縣併入土默特旗,土默特旗屬烏蘭察布盟。1960年,土默特旗屬呼和浩特市。1963年,復歸烏蘭察布盟。1969年,土默特旗分設為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1971年,土默特左旗劃歸呼和浩特市,延用至今。

  政區歷史文化

  土默特左旗歷史悠久,16世紀阿勒坦汗實現蒙明互市,開創了土默特部繁榮強盛的局面。近代以來,善良淳樸的土默特人民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了長期的艱苦鬥爭,涌現出了一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土默特左旗是烏蘭夫、榮耀先、賈力更、奎璧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鄉。20世紀初,很多志向遠大的蒙古族青年,從土默川奔赴北京,在蒙藏學校尋求救國救民之道。建黨之初,李大釗同志直接領導和參與在蒙古族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共産主義先進分子。1923年,榮耀先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第一位蒙古族中共黨員。為培養少數民族革命力量,烏蘭夫、多松年、奎壁等人來到蒙藏學校學習,他們辦起了內蒙古第一個革命刊物《蒙古農民》,向內蒙古人民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共政治主張及民族革命鬥爭,對喚起各族人民團結,推動內蒙古地區的革命,起了極其重要的啟蒙作用。

  土默特左旗境內有烏蘭夫故居紅色文化旅游區、賈力更烈士故居紅色文化旅游區、敇勒川文化旅游區等4A和3A景區;有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司令部駐地和西梁會議等遺址遺跡;抗日英雄賈力更、高鳳英等革命先烈的犧牲紀念地。湖光山色、碧波蕩漾的“塞外西湖”哈素海也是國家級濕地保護區。

  改革開放以來,全旗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奮發圖強,在廣闊的土默川大地上,寫下了一首首波瀾壯闊的詩篇。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文化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土默特左旗在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煥發出時代的氣息和嶄新的精神面貌。(哈申格日勒)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