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産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産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産’文章”。當前,全國各地發展農村特色産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産”,從發展産品向發展産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産向一二三産融合轉變。做好“土特産”文章,根在水土、在農民、在文化,其中蘊含着鄉村産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産”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産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9日電(李倩 溫秀華)眼下進入黑木耳採摘的季節,在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黑木耳産業孵化基地中,55棟吊袋木耳大棚整齊排列,工作人員正在將一顆顆肉嘟嘟的黑木耳採摘、晾曬。
近年來,扎蘭屯市聚集生産、加工、科技、品牌、營銷等現代生産要素,以聚集資源、聚攏人氣、聚合力量拉動黑木耳産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打出了黑木耳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成為鄉村振興産業興旺的重要“引擎”。
身價倍增小小黑木耳成亮麗名片
林木茂盛、水系發達、土質肥沃、氣候溫潤、日照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季……扎蘭屯擁有適宜多種食用菌生長的環境,特別是柞樹、樺樹等闊葉林分佈廣泛,是黑木耳生長和生産的理想之地。扎蘭屯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黑木耳的卓越品質。
扎蘭屯黑木耳。新華網發
歷史上扎蘭屯是野生黑木耳的主要採集地,隨着栽培方式不斷更新,這裡的黑木耳産業實現了規模從小到大、發展水平從量到質、增收能力從弱到強、産業鏈條從短到長的歷史性跨越。
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和良好的黑木耳産業基礎,扎蘭屯將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起來,深入挖掘黑木耳的區域獨特價值,提煉品牌核心價值。
2014年以來,“扎蘭屯黑木耳”多次獲得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和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參展産品金獎等榮譽,併入選全國名優特新農産品目錄,被認證為有機食品,特別是2020年“扎蘭屯黑木耳”進入首批100個中歐互認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名錄。
多項殊榮加身的“扎蘭屯黑木耳”已形成産業良性發展的品牌生態鏈,據扎蘭屯市鄉村振興局數據,目前品牌價值達到2.58億元,在眾多區域好品中獨樹一幟,成為扎蘭屯市又一張亮麗名片。
四輪驅動小小黑木耳量質齊升
今年4月,扎蘭屯市建成呼倫貝爾市第一個由政府主導、國企運營、合作社管理、農戶參與種植的黑木耳産業孵化基地。
扎蘭屯黑木耳産業孵化基地。新華網發
眼下,基地正在對吊袋黑木耳和地擺木耳進行第七批採摘。“到目前,黑木耳已産出幹品17.64萬斤,産值達到618.24萬元。”扎蘭屯市扶貧開發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光介紹。
在孵化基地建成之前,扎蘭屯黑木耳主要以小規模種植為主,單戶種植黑木耳數量在10-30萬袋左右,小而散成為制約扎蘭屯黑木耳産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扎蘭屯黑木耳産業孵化基地是鄉村振興重點産業項目,總投資588萬元,基地每年種植挂袋黑木耳110萬袋,地擺黑木耳50萬袋,全年可採摘6批黑木耳,預計年産黑木耳19.2萬斤,年産值672萬元。”楊光説。
基地建成後,聘請了5名黑龍江省東寧市知名專家進行技術跟蹤指導,專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的黑木耳種植標準、技術標準、生産標準,確保扎蘭屯黑木耳産品質量達到國內優質水平。
同時,每年全市16個鄉鎮街道推薦有發展黑木耳産業意願的致富帶頭人到基地參加生産技術和企業經營培訓,學成後,回到所在鄉鎮進行全面普及,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實現種植技術全面推廣。
靶向發力小小黑木耳成為富民産業
把“小木耳”做成“大産業”,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扎蘭屯市的大目標。
“我們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打工了,農閒的時候摘摘木耳,這活兒也不難,我們能夠賺錢顧家兩不誤。”扎蘭屯市臥牛河鎮大壩村村民劉春麗高興地説。
工人晾曬木耳。新華網發
據介紹,基地長期吸納務工人員170人以上,每年用工1萬人次以上,人均務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今年,扎蘭屯市把黑木耳産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之一,圍繞的目標,確立了打造“內蒙古黑木耳之鄉、內蒙古食用菌優良菌種及菌需物資供應地、內蒙古黑木耳生産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呼倫貝爾市黑木耳生産加工銷售集散地、呼倫貝爾黑木耳産業核心示範區”的産業定位,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産業發展模式,推動黑木耳産業與農戶增收有機銜接,讓農民深度參與産業鏈、分享利益鏈,農戶通過企業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入股分紅、自主經營等聯帶方式,增加經營性、工資性和財産性收入。
“黑木耳産業的加速‘裂變’,已成為扎蘭屯市鄉村振興的希望産業、持續長久的富民産業。”扎蘭屯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寶介紹,截至目前,扎蘭屯市黑木耳栽培總量已突破500萬袋,帶動1170戶農戶參與黑木耳種植,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越來越多的農民吃上了“木耳飯”。(製圖: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