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星象岩刻及觀天&遺址現身大青山-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21 15:49:12
來源:內蒙古日報

古星象岩刻及觀天&遺址現身大青山

字體:

  

   大青山上觀天&人工開鑿的通道。

  大青山星象岩刻周邊發現的石器。

  大青山星象岩刻周邊發現的石器。

  大青山星象岩刻周邊發現的石器。

  大青山上的圓柱形石崖。

  

  大青山上的北斗七星岩刻。

  大青山上俯瞰哈拉沁村。

  觀天&&石板上的星象岩刻。

  近日,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中國北方岩畫研究所、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隊,普查了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上的北天星象岩刻和古代觀天&遺址,經微晶體透視測定,這個岩刻和遺址距今5488年—4620年。

  “其中北斗星系岩刻的形制與河南滎陽青&遺址發現的用陶罐擺放成北斗星象形制一致。”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中國北方岩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説,這一發現為研究遠古先民記載的天象軌跡、天文觀等提供了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刻鑿星穴 記載天象

  大青山星象岩刻位於大青山上的一個山脊之上,向南望去,山腳下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哈拉沁村。“這兩處遺跡是我在2022年爬山時發現的,它們所在的山形,從遠處看就像兩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很壯觀。”吳甲才説。

  北天星象岩刻所在的山脊海拔1348米,西北靠近海拔2000米高的敖包峰,西臨哈拉沁河,東挨蟠龍山。在山脊上一個不起眼的黑色岩石平面上,刻着7個排列有序的星穴。

  “這7個星穴是春分當天,從東方天空上看到的北斗七星的初始形態。”吳甲才説,星穴為東西走向,係先打鑿後磨制而成,其中6個完好無損,唯鬥首星穴已缺損。

  觀天&遺址坐落在距離北斗星象岩刻1100米的另一個山脊的圓柱形石崖上,這個山脊海拔1411米,西北靠近敖包峰,西臨哈拉沁河。

  圓柱形石崖分為兩部分,底部是一塊巨大岩石,中間是一條南北向的通道,係人為鑿開,可容納一人通過;通道上方是一塊平放的大石板,向上的平面打磨着7個星穴,在大石板和底部岩石連接處的北邊,留有一個類似天窗的口子。

  “這是古人搭建的觀天&,從通道的天窗可以觀測天上的星星,也可以避雨。”吳甲才説,這兩個星象岩刻的石質均為片麻岩加石英岩,含有晶體,通過微晶體透視測年,發現這兩個星象岩刻製作的時間為距今5488年—4620年前,係新石器時期。

 古人觀星 講究頗多

  在世界範圍內,最早記錄天體觀察的是古埃及。公元前2600年,為了觀測天狼星,古埃及人建立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

  古人觀星很有講究。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觀天&。文中介紹了在山巔或闊野搭建觀天&,“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謂之極裏。以璣衡求極星……”並圍繞北極觀測天體之星的情況。

  大青山上的這處觀天&三面環山,觀測點四方通透,是冬、春觀測南三星(參星)係(包括天狼星),夏、秋看北斗的最佳觀測點,而且根據太陽東升西落,還可以通過天窗分等定時辰。

  “這裡四週空曠,位置適中,觀天&的基本標高結構與宋代蘇頌《新儀象法要》中記錄的觀天象&和元代所建的河南省登封的觀星&有相似之處。”吳甲才説,通過星象形制夾角變化測量分析、星象刻槽微晶體透視測量、同期出土的星象文物擺放形制等類比,這個星象岩刻的星象形制與河南滎陽青&遺址發現的陶罐擺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北斗相似,屬於仰韶文化中晚期。

  吳甲才説,這一發現為研究古人早期記載的天象軌跡、天文觀的形成,天象與季節、天象與時運關係等提供了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自然崇拜 交流印記

  大青山一帶古跡眾多,在這兩處星象岩刻的南邊,從東往西分別有野馬圖岩畫、蟠龍山岩畫、兵州亥岩畫、畢克齊岩畫;東南距離舊石器時期大窯文化遺址22千米,西南距離新石器時期海生不浪文化遺址98千米,西邊距離哈拉沁河1.5千米。

  吳甲才説,大青山岩刻題材以星象為主,兩個星系出自同一座山脈上不是個別現象, 赤峰紅山文化區域白廟子山的一塊巨石上,也清晰地打磨有北斗七星和參星。

  參星是參宿中的重要部分,《詩經·綢繆》載:“三星在天。”《詩經·唐風》載:“三星,參也。”中國古代先民在岩石上刻畫南北兩星象源於他們對遠古星圖的長期觀測和對星辰的自然崇拜,同時還可以測季節、定時辰。

  古人對於北斗星和參星的崇拜還有很多出土文物可以佐證。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繪製有二十八星宿天文圖;2015年,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靖邊縣渠樹壕漢代墓群中發現了二十八星宿實物,進一步驗證了古人崇拜天星、 繪製天象的傳承有序遺風。

  “在大青山觀天&周邊,同時還採集到了打制的石器,這些石器和海生不浪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的器物在製作方法上有相似之處。”吳甲才説,這些器物和星象符號可能是一種本土與外界交流的印記,也反映了本土部族對大自然、生態、天體變化的初步認識。(記者 高瑞鋒)

【糾錯】 【責任編輯: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