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八月已立秋,天氣依舊炎熱,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鎮南店村養老服務站的老人們來到院兒裏的涼亭乘涼,嘮嘮家常,活動活動腿腳。
“這裡有餐廳、理髮室、洗浴室,老人們能相互幫忙、一起吃飯聊天,挺好呀。”77歲的付建國説起現在的生活非常滿足。像付建國一樣,許多農村的老人們喜歡這種“集中居住、分戶生活、統一管理、互助服務”的農村養老模式。
早在2012年,烏蘭察布市就針對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人數多、農村留守老人多的現象,探索建設“互助養老”的農村養老模式。近幾年,烏蘭察布市以做優做強“烏蘭幸福院”這一特色品牌為導向,積極建設以縣級養老服務中心為樞紐、鄉級養老服務中心為輻射、村級養老服務站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紮實推動農村養老服務轉型升級。特別是去年以來,烏蘭察布市採用察右前旗和化德縣先行先試、逐步全市推廣的模式,有序開展農村養老服務轉型升級試點工作。
經過十幾年發展,烏蘭察布市共建成縣級養老服務中心5個、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25個、村級養老服務站106個、幸福院475處,有效解決了農村老年人集中養老問題,讓老年人的獲得感成色更足。
老有所養,日子過得真舒心
咬一口黃燦燦的油炸糕,吃一筷熱騰騰的大燴菜,付磊花老人和她的朋友們吃得心滿意足,“自從有了老年餐廳,飯菜花樣多又好吃,不用自己做飯,還能和老姊妹在一起吃飯,很開心。”
住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鎮花村幸福院的付磊花今年79歲,子女平時忙於工作,只能在逢年過節時來看望她。以前自己做飯,總是“湊合”,晚上把剩飯菜熱一熱,填飽肚子就行。如今在幸福院吃飯,每頓都熱乎乎,還葷素搭配,營養又健康。
老年餐廳是烏蘭察布市做強“烏蘭幸福院”農村養老特色品牌的舉措之一。
近幾年,烏蘭察布市還確立了“三改三修”建中心(站)、“五化”同步強服務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老年人如廁方便、供暖清潔、設施適老、房屋完好、環境優美。探索開展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工作,形成“黨建+農村養老”“志願+鄰里互助”等服務新模式。
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面,錯落有致的磚瓦房,各家門前長勢喜人的莊稼,老人們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悠哉的下着象棋,走進卓資縣梨花鎮養老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這一幕場景,讓記者感到暖意融融。
78歲的趙先愛是梨花鎮壕賴村的村民,在梨花鎮養老服務中心剛剛建成時就來了,到現在已經住了10多年,她親眼見證了服務中心提檔升級的全過程:“養老服務中心是越來越好了。我剛來的時候,屋裏沒有廚房和洗手間,現在屋裏給安裝了熱水器、水衝馬桶,還給安裝了防摔倒的扶手,環境也好了,日子過得很舒心。”
病有所醫,看病沒了後顧之憂
“這幾天血壓正常了,趙大夫給調理好的,他每天都要給我做檢查,還免費給我開藥,有個頭疼腦熱隨時能來醫務室,住在這太方便了。”楊萬清那佈滿風霜的臉上露出了最質樸的笑容。
83歲的楊萬清是“五保戶”,膝下沒有子女,無人照料,又常年患有高血壓等疾病,一直以來看病就醫就成了他生活中的“攔路虎”。2016年,他入住到察右前旗養老服務中心,這裡不僅吃住免費,而且看病還有專人管,這讓他喜出望外。
對於上年紀的人,“老有所醫”是擺在眼前最現實的養老問題。察右前旗養老服務中心購買服務,由烏蘭美養老服務中心選派21名護工,主要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便、翻身、康復等照護服務。同時,為了方便老人就醫,中心配備了專職醫生24小時提供服務,並與察右前旗總醫院合作開通診療“綠色通道”,做到小病不出院門,大病有綠色通道,讓老人看病沒有了後顧之憂。
大數據的應用也讓養老服務更加智能化,讓養老更安全。
“為了給老人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和專業的照護服務,我們在每位老人的床頭和所有衞生間都安裝了呼叫器,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我們的專業護理團隊就會立即上門提供就醫服務。”察右前旗養老服務中心副主任謝漢英告訴記者,“我們還為有需求的老年人配備了智能穿戴設備等一系列的智能老年用品,通過信息&&對老年人身體狀況和服務需求進行實時監控。”
樂有所伴,晚年生活更豐富
寒燕、笊籬、煤油燈、農耕用具、老式收音機、黑白電視機,老人們自己做的布老虎、坐墊和鞋墊……在南店村養老服務站的多功能文化活動室,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數不勝數,滿足了老年人的懷舊訴求,為活動室增添了幸福色彩。
“文化活動室的老物件都是老人們從自家老房子裏拿來的,老人們説來了這兒,看到這些東西,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文化活動室常年免費開放,老人們可以在這裡下象棋、打撲克、做手工……”察右前旗南店村養老服務站副站長王雨欣介紹道。
為了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豐富,去年,南店村養老服務站在原幸福院的基礎上進行了提升改造。改造後的多功能文化活動室集休閒、娛樂、文化、學習於一體,老人們可以在這裡互相切磋、交流技藝,談天説地、互話家常,特別是志願者會定期組織茶話會與手工活動,開展文藝表演,助娛小分隊還會帶領老人走向戶外一起練習八段錦、跳廣場舞。
到了相應時節,老人們還可以在自家門前種種菜、澆澆水、施施肥,幹點力所能及的活,老人們既能鍛煉身體,還能忙中有樂。
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站對於老人們而言就像自己“家”一樣。當記者問道願不願意去市裏的養老院,享受品質更高的服務?付建國不停地搖頭,“我哪也不去,在這過得挺幸福,早上起來給我的菜園子澆澆水,中午在餐廳吃個熱乎飯,白天在院裏遛遛彎,家裏有事還能找鄰居幫個忙,互相有個搭照。”
當前,烏蘭察布市通過建設“烏蘭幸福院”農村養老特色品牌,讓農村老人在不離鄉土、不改鄉音、不變鄉鄰的情況下,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如此,不僅老人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子女家人也安心,同時還傳遞了孝老愛親的正能量。(記者 皇甫美鮮 郭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