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賣菜》中男女演員的戲服襯托齣劇情的熱鬧歡快。
秦果菊展示二人&戲服。 記者 高瑞鋒 攝
二人&《走西口》戲服。
二人&&的媒婆戲服。
二人&對唱女演員戲服。
二人&《打金錢》中的頭飾。
二人&戲服每處細節都透露出製作者的精益求精。
內蒙古地方戲二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有着150多年的歷史。
在二人&表演藝術中,色彩斑斕的戲服對演員塑造角色起到了烘托作用。150多年來,二人&服裝隨着二人&的發展傳承,也經歷了多次改良,現在展現在舞&上的二人&服裝,在傳承古法的基礎上,又有着符合現代審美的潮流特色,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在體味着“傳統+現代”的服飾之美。
多次改良 貼近生活
今年79歲的杜榮芳退休前,是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二人&藝術表演的老師,在當老師之前,還有着20多年的二人&表演經驗。
杜榮芳説,早期的二人&都是以打地攤的形式演出,演員的衣服都是自己的,沒人在意好看不好看。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演員在&上表演時,女演員用當時流行的紅市布做個大襟的襖和裙子,男演員用黑市布做個褲子,算是演出的戲服,如果發現台下觀眾有好看的衣服,會借來穿。“也不會白借,就是會讓出借衣服的觀眾免費看戲,那個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是看戲,當然願意啊。”杜榮芳笑着説。
1953年,政府把散落在民間的二人&演員招收在一起,成立了綏遠省前進實驗劇團,二人&開始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政府撥款的支持下,二人&開始從服裝、頭飾等方面進行改良。演員的裝扮借鑒晉劇的裝扮,女演員開始包大頭,穿的是和晉劇小旦一樣的戲服,裙子上繡花,戲服的面料換成了緞子、綢子一類的。
“像《打金錢》演員的戲服上會繡金錢,這樣更符合劇情。”杜榮芳説,不僅如此,演員也開始重視化粧,著名二人&表演藝術家劉全第一次化粧,是請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康翠玲的母親金玉璽化的。
1963年,二人&戲服再次迎來改良,向越劇靠近,女演員不再穿小旦的戲服,也不再包大頭,隨便梳個辮子就可以。
為了讓戲服更加符合二人&“接地氣”的特點,上世紀80年代,呼和浩特市二人&有關方面的領導專程去蘭州學習取經,請對方設計了二人&新式服裝。這次的戲服更加簡單,男女演員的戲服均使用薄薄的喬其紗面料,女演員的是一個襖、一件裙子,頭飾只戴頭箍。
“二人&戲服像它的劇情一樣,越來越貼近生活,易於被群眾接受,但又比生活中的服裝美。”杜榮芳説。
潛心鑽研 技藝出眾
走進呼和浩特市級二人&服裝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秦果菊的家,第一眼就被屋裏一面墻上挂滿的各種戲服驚艷了,白襖、粉裙、綠褲、藍坎肩……
“這是給幾位外地顧客做好的,抽個時間給他們郵走。”秦果菊説。
秦果菊今年51歲,1991年,19歲的她從老家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來到呼和浩特市學習裁剪服裝技藝,出徒工作幾年後,好學上進的她又來到內蒙古青城職業學院進行了短期進修。之後,秦果菊開始從事蒙古族服飾加工。
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來到位於內蒙古二人&藝術團大院的一家服裝廠上班,專門給二人&演員做戲服。
進廠第一天,看著那些花花綠綠的服裝,秦果菊感覺自己“來對了。”但是,就在她滿心歡喜之時,一位老員工告誡她:“做二人&服裝和做其他衣服不一樣,你得先了解劇情,了解角色定位,這樣才能做二人&服裝。你知道二人&嗎?了解二人&嗎?”
聽到這一連串的提問,秦果菊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的老家在烏蘭察布,那裏的人們喜歡二人&,也經常有二人&劇團前去演出,小時候每次劇團來演出,我都看不夠,我非常熟悉二人&。”
秦果菊沒有吹牛。在隨後的工作中,她先從機工做起,經她手縫紉出的戲服線條流暢,針腳又勻又密,有時候也會上手裁剪幾件簡單的戲服,演員穿上舒適又有型,很快得到了廠長的表揚。
一年後,在廠長的要求下,秦果菊從機工轉為裁工,正式給二人&演員做起了戲服。
秦果菊對待工作認真又細心,經常在演員穿上新戲服首演時,跑到現場觀察新戲服在舞檯燈光下的演出效果,如果不好,會及時進行調整。
“不能讓演出效果的遺憾出在戲服上。”秦果菊説。
傳承創新 聲名遠播
2011年,因為要照顧家裏生病的老人,認真執着和技藝精湛的秦果菊無奈辭職離開了內蒙古二人&藝術團,沒想到,很多演員追上門請她做戲服。
思量再三,割捨不下二人&情懷的她又拿起了剪刀和軟尺,在家裏開始了二人&服裝的私人定制。
高中畢業的秦果菊肯動腦,善動腦,為了讓戲服跟得上時代潮流,吸引年輕觀眾,這些年來,她不斷地對傳統劇目的戲服進行改良。
“《走西口》是部清末民初的老戲,女主玉蓮的戲服最早是紅花襖、藍褲子,後來面料換成了緞子,再後來,考慮到玉蓮是新娘,就做成了禾服。現在,為了方便演出期間打理,我又把料子換成了重磅紗,非常受演員歡迎。”秦果菊説,“要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不管面料、樣式怎麼變,玉蓮的上衣款式永遠是偏襟的,就這一點,就突出了那個年代的味道。”
現在,隨着時代的發展,很多人通過微信來和秦果菊訂做二人&戲服,這樣一來,如果顧客告知的信息不全面,做出的戲服穿上可能就不好看。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秦果菊在微信上和顧客溝通時,總要多問幾句:“是否有肚腩?腿是否比較細?是否駝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啰嗦”,不管什麼樣特殊身材的顧客,穿上秦果菊製作的戲服,總能揚長避短,以最美的形象站在舞&上。
現在,秦果菊的私人定製作坊雖然店面不大,只有她和老公兩個人在忙碌,但是,她的名氣已經傳到了陜西、山西、河北等二人&流行的地方,經常有這些地方的二人&專業劇團和愛好者找她定制戲服。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是能批量製作戲服,在網上售賣,這樣就可以有更多需要的人穿上我做的戲服。但是,苦於人手不夠,短期內實現不了。”秦果菊説,“不過,身為非遺傳承人,我會把這項技藝傳給更多的人,讓他們幫我實現這個願望。”(記者 高瑞鋒)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賈奕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