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

    種植作物共有20多種。糧食作物以馬鈴薯、玉米為主,其次有小麥、莜麥、大麥、穀子、糜子、蕎麥、高梁、黍子、豆類及其它小雜糧。經濟作物以油料為主,其次為甜菜、蔬菜、瓜類、麻類、煙葉、中草藥等。
    種植業大體分三個結構區。
    陰山北麓丘陵區,位於北部,以陰山山脈為分界線,包括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商都縣、化德縣以及興和縣北部6個鄉,共計113個鄉(鎮)、蘇木,總土地面積39937.4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的73.29%。主要以馬鈴薯、小麥、莜麥以及生育期短的玉米為主,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區。近幾年,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開發水資源、高標準農田為主的基本工程和普及與提高農業科學技術知識,使種植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種植以小麥、莜麥為主,變為現在的以馬鈴薯、雜糧、雜豆、玉米為主。單産由原來的平均每畝60多斤增加到180多斤,總産穩中有增。
    中部山地冷涼區,海拔1700米以上,屬中低山地,平地較少,地形複雜。主要包括卓資縣5個鄉2個林場,涼城縣4個鄉,總土地面積為1752.57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的3.21%。主要土壤類型以淋溶灰褐土、山地黑土為主,其次為石質土和草甸土。農作物種植以莜麥、旱地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為主,其次為市政料,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
    前山丘陵&地區,位於陰山以南,長城以北,即所謂的前山地區。地形以丘陵為主,西南部溝壑縱橫,其間分佈有大小不等的盆地和丘間平地,水土資源較好,發展種植業很有潛力,主要有岱海盆地(涼城縣),黃旗海盆地(察右前旗),興和盆地(興和縣)。包括涼城縣15個鄉、1個鎮,卓資縣9個鄉、2個鎮,豐鎮市、察右前旗、集寧市和興和縣13個鄉、2個鎮,共計87個鄉鎮,總土地面積12801.93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23.49%。土壤類型以粟褐土為主,墾植時間較長,種植農作物以玉米、莜麥、小麥、馬鈴薯、油料為主,高梁、穀子、糜黍、烤煙、瓜類等也有種植,是典型的雜糧和經濟作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