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
- 碧海風濤---涼城岱海旅游區采風
烏蘭察布盟著名旅游勝地---涼城岱海旅游區位於烏蘭察布盟南部, 在呼和浩特、大同、集寧三市環繞的三角中心,山明水秀,風景極佳。
岱海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35公里。盛夏時節,略呈橢圓形的岱海宛如蓮葉初露,翠色可人。岱海在歷史上文字記載甚詳。漢代稱“諸聞澤”,北魏叫“葫蘆海”,遼代叫“奄遏下水”,宋元時代稱“鴛鴦泊”,清代蒙古人稱之為“岱根塔拉”,後稱岱海沿用至今。
古往今來,岱海吸引着無數游人。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前來觀賞其“鴻驁成群,風濤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雲重”的自然美景。早在宋代,駐紮在內蒙古地區的歷代遼主,幾乎每年春天都要來觀賞風光。1653年2月, 五世達賴離京返藏,特來避暑達月余。清人范大元在岱海飽游數日,詩興大發,作《碧海風濤》一詩,“萬頃波濤涌碧空,千層白浪起峰巒,雲騰神馬來飄忽,壁硝靈驁駕雲還。”沙皇俄國的蒙古學學者波茲德涅耶夫,曾於1892年偕同妻子從北京乘馬車來此旅行考察。
清朝時期,康熙皇帝多次巡邊來到岱海,看準了這塊風水寶地,並在此興建了行宮,取名“涼城”,為岱海題名“天池”。行宮後改名為匯祥寺,曾為內蒙古規模宏大的召廟之一,1939年毀於戰火。
岱海旅游區名勝景點眾多,站在匯祥寺遺址西望,洞金山睡佛神態安祥,形象逼真,佛學大師趙樸初稱其為大自然罕見景象。旅游區內有距今5000年之久的塞外。
北國龍山早期文化,老虎山石城遺址和園子溝窯洞遺址,還有兩條百公里長城--- 秦漢古長城和明清新長城。蠻漢山的38000畝原始次生林中,有數十種野生動物, 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北側山峰下的佛爺洞、金水嶺、萬年冰窯等景觀奇特,是觀光旅游的好去處。
1953年,岱海養魚獲得成功。如今,岱海有魚類30多種,有馳名中外的鯉魚、鯽魚,尤其是營養價值、經濟價值極高的大銀魚在岱海試養成功,使得各路客商雲集於此,競相爭購。
岱海溫泉,又名馬刨泉,位於岱海附近的三蘇木鄉中水塘村,因傳説康熙皇帝巡邊時,坐騎在此刨泉解渴而傳名。過去這裡一直是喇嘛、貴族沐浴和療養的場所,日涌水量2732噸,水溫38C,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對治療各種皮膚病及風濕性腰腿疼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如今,岱海旅游區內,各類賓館、飯店設施齊全,各種服務門類繁多。白天,水上游樂、山中尋趣、林間徜徉;入夜,溫泉淋浴、笙歌夜舞;成為渡假療養的理想之地。
- 美在深山人未識---蘇木冊景觀掠影
座落在興和縣大南山深處的蘇木山旅游區,以其險峻的山勢,茂密的森林,紛呈的花卉以及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着越來越多的貪享自然造物之美的旅行者,歸者無不為其絕、其美所折服!
蘇木山屬陰山之尾,長達35公里,寬約25公里,平均海拔為1800米。沿蛇形山徑攀援而行,直上景致迷人的最高點---望天涯。舉目四望,但見群山疊翠, 霧色縹緲,猶如一幅濃淡相宜的壁畫垂挂天際。使人如入仙境,心曠神怡,人間一切煩情悉緒蕩然無存。
蘇木山之雄奇,首先在於那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山岩巨石。登臨絕頂,縱眼四望,細究山形,有的酷似羅漢張臂迎賓;有的如同金龜伸頭探碧海;有的宛如擎天柱,渾圓挺拔入雲霄。面對那形態逼真的“情人石”,不禁引發“頭靠身依情切切,恩愛情第度千年”的幽幽遐思;俯探維紗維肖的“望夫岩”定能生出:“朝暮盼郎歸,春華付流水”的感慨。蘇木山之幽深,幽在山水林木,紛繁花草,飛禽走相依相附,渾然一體,隔世而立。整個風景區以人工栽植的7.5 萬畝松林為主色調,花松翠杉盡染群山,自成一景,以其堅毅不拔之態,蔽日遮蔭之神,足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力。景區內到處可見山泉噴涌,或突泄於藍天,或隱沒於花叢,潺潺涓涓,如訴如泣。那滿山遍野的花卉成為景區最美的點綴,殷紅如火的山丹丹,紫中透青的馬蘭花,香氣襲人的野玫瑰,盤根錯節的牽牛花... 把蘇木山裝點得俏麗多姿。
若遇晴和日明,可聞百鳥爭鳴,巧遇許多野禽。鹿兒在林間穿梭,狍、獾在草叢閃現,白羊星落草坡,玉兔嬉戲溪邊...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在這裡得到了最為奇妙的結合。
山上游玩歸來,山腳的蒙古包已飄丐嫋嫋炊煙。身着民族服裝的姑娘手捧潔白的哈達歡迎游客的到來,炒米、奶茶、手扒肉的芳香為您送來濃濃的民族風情,一掃旅途風塵。
然而,30年前的蘇木山卻是另一番情景。人們形容它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黃沙遮天日,對面不見人。”1960年,興和縣建成了蘇木山林場,經過兩代林業工人30多年的精心耕耘,千種華北針葉林、7種闊葉林、42 種灌木在此安家落戶,林場有林面積達8.4萬畝,林場每年可新生木材2.5萬立方米,價值500 多萬元。現在人們看到的蘇木山,樹木蔭翳,泉水淙淙,千溝萬壑,芳草如茵,松濤聲聲,一派鬱鬱蔥蔥,生機盎然的景象。
蘇木山旅游區是人的創造力與自然美的傑作。然而,多年來它地處偏僻,如鎖在深閨的佳麗難展芳容。是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終於使蘇木山袒露出多姿多彩多情的風采。
- 天然花園美不勝收---黃花旅游區素描
察哈爾右翼中旗黃花旅游區,位於烏蘭察布盟北部,陰山支脈的輝騰錫勒草原上,距呼和浩特市100公里,距旗政府所在地科布爾鎮15公里。 由於它具有得天獨厚的秀麗景色和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人。
50多平方公里的輝騰錫勒草原,土地肥沃,降雨充沛,每到5月至9月間,整個草原水草豐盛,鮮花遍野,牛羊游動,牧歌嘹亮,香風溫馨,繪織成一幅美麗的草原春畫。而被游人譽為“塞外江南”的黃花神蔥溝,更有一番詩情畫意,它集山水靈秀於一體,山勢險峻,奇峰突兀,曲徑通幽,鳥語花香,水流潺潺,鷹翔長空。“雙駝峰”、“臥龍峰”、“劍門山”、“佛手山”、“神龜嶺”、“挂瀑崖”、“仙人洞”、“三疊泉”、“一鏡天”、“木魚&”和“神蔥岩”,堪稱塞外奇觀。
5000余畝的獨貴林區,森林茂密,古柏參天,那林間富有彈性的綠色草坪中,白蘑菇、黃花、百合花點綴其間,這更為大自然增添了美麗我色彩。奇觀森林和奇花異草組成了天然的大花園。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是王母的花園,神蔥是王母的一道 佳肴,泉水是神童澆灌花園之水,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説,為游人一覽奇景又增加了幾分神秘感。
黃花神蔥溝接待部,有蒙古包11頂,其中大廳一個,中包一個,小包九個,可以就餐、休息和娛樂,這裡還為游人開設騎馬、射箭等娛樂活動,舉辦歌舞和篝火晚會。1992年開始向游人開放,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其中接待外國游客上千人次。
- “九十九泉”的傳説
烏蘭察布草原上的灰騰梁,有一處天然歷史名勝,古往今來,它以特有的草原風光,招待過千千萬萬的游人,這就是高居於陰山之巔的“九十九泉”。
“九十九泉”自古“草木茂盛多禽獸”。能歌善舞的敕勒人,趕着高輪大車,從遙遠的貝加爾湖遷徙到陰山南北、九十九泉一帶游牧之後,這裡的畜牧業曾得到過空前發展。“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首千古絕唱, 就是敕勒人留下的。而九十九泉恰好是敕勒川旁陰山頂上的一處天池。
九十九泉的所在地,古稱“武要北原”,現在叫灰騰梁。“灰騰”是蒙古語,意為寒冷,這裡冬季寒風凜冽,夏季涼爽宜人,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每逢盛夏,人們沿着通往九十九泉的道路,來到灰騰梁下,舉首仰望,那氣勢磅礡的山梁,頗有橫空出世之感。繞道爬上山頂,眼前頓覺無比開闊,仿佛伸手而可觸摸;只有那一望無垠的碧綠山梁,高高浮現於雲海之間。腳下,綠草茸茸,野花叢叢,隨風搖曳;眼前,泉池遍地,清澈透明,閃亮似鏡。鮮花、綠草、明泉,吸引着人們撲向這泉的世界,花的海洋。那一個個泉池,好像一面面明鏡,有大的、有小的、有單個的、也有兩個連在一起的。它們鑲嵌在如花似鏡的草地上,仿佛仙女們為梳粧打扮拂試過似的,十分潔凈。
難怪,古代北方民族的幾代皇帝,都把這裡當成他們的離宮別墅,常來常往。據傳,第一個來九十九泉觀光持皇帝是北魏的開國元勳拓跋硅,他是鮮卑族的一個年輕有為的英雄豪傑。最後一個來九十九泉避暑消夏的皇帝是窩闊&,他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三兒子,史稱元太宗。
《魏書》、《遼史》、《契丹國志》等史書和地方志裏,對九十九泉都有所記載與考證。歷史地圖上對九十九泉做過準確的統計,説九十九泉不過是言其泉池之多,其實何止九十九個泉池。
這裡不僅有名目繁多、形狀各異、數不盡的小泉池,如石門海子、鴻雁海子、馬尾海子...而且還有水面寬廣的大泉池,職賈家海子、小青海子等。 隨着經濟建設必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九十九泉已經建立起繁育良種的馬場和接待國內外游人的設施。
九十九泉,這大自然創造的千古名勝,在各族人民的辛勤建設下,一定會更加美麗、更加富饒,以嶄新的姿態,傲立於祖國邊疆!
- 老虎山漫話
當您乘坐綠色長龍進入北國邊城集寧時,在車窗的北方首先映入您眼簾的是一認蒼翠欲滴、綠蔭覆蓋的山峰,它就是號稱北疆第一虎的老虎山。
老虎山位於集寧市的中心,它仿佛像一位威武的勇士終年守衛在京包、集二鐵路線上。盛夏它身披綠紗,英姿煥發;隆冬,它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這橫臥在集寧市中心的老虎山,還流傳着許多神話傳説。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廣袤、肥沃的草原。蒙漢各族人民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朝夕相處,辛勤耕牧,過着美滿幸福的生活。可是安謐與幸福的生活常常遭到外族人的搔擾和衝擊。蒙漢人民雖然聯合抗擊,但是始終不以平息。“掐指可知天下事”的玉皇大帝為了伸張大義,便指派神獸園裏的兩隻猛虎下凡此地,以助蒙漢人民禦敵。從此這兩隻猛虎便雄踞在此西山坡,山也由此得名。至今,山的西坡仍然有兩塊巨石,其狀猶如猛虎,遠遠看去栩栩如生。
雖説這是個悠久而美好的傳説,但它畢竟扎根於人民理想與現實的沃土中。老虎山山名的由來,是由於此山西北磐石林立,奇特崢嶸,雄踞如虎,威嚴壯麗得名。為了紀念在解放集寧和老虎山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60年8月1日,集寧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在綠樹成蔭的老虎山上修建革命烈士紀念碑的議案。如今當我們來到烈士碑前,那身高20米的紀念碑,雄偉壯麗,莊嚴肅穆,碑身上七個刀刻斧鑿的大字“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光照人間。
昔日的老虎山風雲變幻,是兵家必爭的戰場。如今,它以嶄新的面貌,優美的風姿聳立在人們眼前。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對老虎山進行了有步驟的規劃的建設,逐步形成集寧地區人民休息游樂的綜合性場所。1982年,集寧市人民政府投資幾十萬元在山上修建了亭&樓閣、花壇草坪,為老虎山增添了新的光彩。
集寧人民熱愛家鄉的每一寸土地,更熱愛值得他們驕傲和自豪的老虎山。從朝日東升,到夕陽灑金,游人旦暮不斷,陰晴無缺。來自各地的人們,或坐或倚,爭相在此留影。今天的虎山公園,園內建築風格華美,精巧細緻,色彩和諧,汽車可以直通山頂,每逢節假日,各族人民身穿節日盛裝,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清晨太陽還沒有露出美麗的笑臉,人們已龍騰虎躍地出現在紀念碑前的廣場上,男女老少有的跑步、有的爬山、有的打太極拳,千姿百態,生氣勃勃,尤其是那些青年人三五成群打着羽毛球、排球。在那綠蔭中,在那僻靜的山洼,在那老虎山的腳下,在那山間小徑的道旁,到處書聲瑯瑯。老虎山,人民心中的山,你豐富着集寧人民的生活,你裝點着祖國的大好河山,這山色的風光那麼令人神往和迷戀。隨着;祖國現代化前進的步伐,明日之老虎山必將更加英姿勃勃。
- 塞外“小桂林”---九龍灣
九龍灣位於卓資縣西北部,在旗下營鎮和紅召鄉境內,南距京包鐵路僅6 公里,西距呼和浩特30公里,東距集寧市110公里。九龍灣蜿蜒曲折, 因其自然形態宛若九條龍橫臥在大青山間而得名。
九龍灣全長15公里,寬約7公里,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屬大青山分支。九龍灣旅游區以其山、溪、瀑、泉而著稱。這裡山崖陡峭,鬱鬱蔥蔥的樺樹林獎大山裝點得分外妖嬈。剛勁挺拔的松柏體現了大山的精神,清澈透明的泉水遍佈山林,四季長流,匯成小河穿山而瀉。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九龍灣水草風茂,牛羊成群。同時也成為山禽野獸的棲息地,狐狸、狍子、獾子、青羊、羚羊、猞猁、鹿等名貴動物經常出沒在山間。滿山遍野的山杏、山桃、黃花、蕨菜、油蘋蘋面果果、林檎檎、酸麻子、山黑棗等野菜野果,可使旅游者大飽口福盡情享受。
九龍灣旅游區名勝景點多達20多處,其中最有名的是龍泉潭,最奇特的是榆樹石,最陡峭的山是青羊圈山,最神秘的洞為密汁洞,最古老的廟為召廟。九龍灣以層層疊疊的森林為背景,以懸崖峭壁為屏障,以奇花、異草、泉水、瀑布、山溪為點綴,構成一幅壯觀的“塞外桂林”景色。其中,大青山五梁之一的神水樑上,有一神水暖泉,座落在樺林與松林間,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牧民們都要來此取水、祭敖包。相傳喝了“神水”,可保四季平安,延年益壽。九龍灣旅游區由五房子頂、青羊圈山、神水梁、五塔亥、召廟灣、自然草場和人工養鹿場等幾部分組成。近年來,隨着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九龍灣增設了蒙古包、游泳池、餐廳、客房、小賣部等服務設施,成為旅游業的後起之秀。
原始森林和現代旅游設施的完美結合,使九龍灣成為新的旅游熱點,每到夏秋季,大批游客都要來這裡領略大自然的風光,體驗牧人的生活。
- 旅游名地---格根塔拉
格根塔拉位於烏蘭察布草原深處,距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140公里, 柏油路宛如一條黑色的絲帶一直延伸到旅游點。屬國線景點,自1979年向中外游人開放後,共接待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游者4萬多人次,國內游客近20萬人次。
如今的格根塔拉草原更加美麗動人,水草肥美,丘陵丐伏,海浪似的馬群,金色霞雲的駝群和白雲似的羊群在綠海中游動,騎馬的牧人,手裏拿着細細的套馬桿,像矛頭一樣尖尖地指向天空。紫雕在空中盤旋,百靈鳥的清脆歌聲,傳統的蒙古包和現代化的蒙古包相映成輝(傳統蒙古包30頂、一星級現代式蒙古包客房40套),為格根塔拉草原組成了一幅美麗而動人的圖畫。
登敖包,訪牧戶,騎馬、射箭、摔跤、坐駱駝大篷車遨游草原。品嘗蒙古族那別具風的手扒肉、清香味美的烤羊腿和雪白的乳酪。如果你來的正是時候,還可參加“祭腦包”,每年的舊曆五月十三,都要舉行祭腦包活動,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留下的傳統習俗,游人幸於此會,亦可載福而歸。
晚間,在蒙古包裏衝一個熱水浴,解除白天的勞累,然後來到金牛舞廳,喝着香甜的奶茶和飲料,欣賞民族歌舞,或者到室外靜聽那悠悠的馬頭琴聲。性格豪爽的草原牧人,經常在這時候拉起馬頭琴,唱着蒙古族傳統的民歌,那歌聲像山谷中的清泉,涓涓地流過游人的心頭,會把你帶到一個神奇持境界。
每年的8月份,是舉辦那達慕盛會的季節。格根塔拉旅游點每年8月15日~8 月25日,都要舉辦旅游那達慕,這個時候也是避暑的極好時光。
格根塔拉附近有一始建於清代光緒三十四年(即1980年)的五府廟,至今已有89年歷史。王府廟共有兩座獨貢(即喇嘛誦經的場所),座西朝東,比身而立,高達10米有餘,紅檐朱柱、雕柱畫檐、古樸生輝。
這裡每年都 定期舉行一次隆重的大型廟會,每月一次小型廟會和一年一次的祭 包活動。在祭 包活動中,可見到蒙古族傳統的摔跤、騎馬、射箭等精彩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