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戰國時,烏蘭察布區域的大部分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秦並六國後,又在原來這裡的趙地設置雲中、代郡、雁門三郡。秦之後,匈奴乘中原,楚漢相爭,無暇它顧之機,大舉南進,這裡的大部分地區為匈奴佔有。西漢時,匈奴還在今天的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內建立了最高的政權機關——中部單於庭。北魏前夕,拓跋、鮮卑在盛樂(現和林格爾土城)設立北都,建立代政權,續據匈奴故地。隋唐時,突厥又在今和林格爾境內建大利城進行管轄。以後的宋、元、明、清朝,這裡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女真、韃靼、瓦刺、蒙古相繼生息之地。把這塊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正式命名為烏蘭察布盟,是從清朝天聰年間開始的。烏蘭察布盟得名於蒙語“烏蘭察布”,意為“紅山口”,“紅山口”在今呼和浩特市東北25公里的大青山腳下,歷史上為重要軍事要塞。所轄部落旗於一定時間常常會盟於烏蘭察布一地,接受欽差大臣的檢閱和聽取皇帝的詔命,並將會合外的地名冠之為盟。清天聰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烏拉特前、中、後三旗、茂名安部落、喀爾喀右翼部落(即達爾罕旗)六個部落首次會盟於烏蘭察布,故有烏蘭察布盟之稱。
    現屬烏蘭察布盟轄區的豐鎮等地,早在乾隆年間,就在“口外七廳”的管轄之下。光緒年間,又定四子王部落及達爾罕的一部分墾地和村落為武川廳;設豐鎮東界盧家營等地至察右正黃旗九佐領地為興和廳;設寧遠北界灰騰梁各村及毗連之察右正黃、正紅兩旗地為陶林廳。中華民國建立後,所有的廳一律改為縣治。民國三年(1914年)建綏遠特別區,所轄有歸綏、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等八縣,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十三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綏東四縣即豐鎮、興和、陶林、涼城則劃歸察哈爾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綏遠省,又將東四縣的察哈爾省劃歸綏遠省,連同民國十二年以後增設的包頭、集寧、安北、固陽、臨河等五縣,共十七個縣均由綏遠省所轄。
     1949年,綏遠省解放後,將全省調整為四個專員公署,兩盟、一個中心旗,一個省直轄旗。其中集寧專員公署管轄集寧、豐鎮、陶林、龍勝、武東、興和六縣,和林專員公署管轄和林、清水河、托克托、涼城四縣,烏蘭察布盟管轄四子王旗、達爾罕、茂名安、中公、東公、西公六旗。今天的烏蘭察布盟基本上是由原集寧、和林兩個專員公署轄地和原烏蘭察布盟轄地組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烏蘭察布盟轄有四子王、達爾罕、茂名安、烏拉特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1954年稱),察哈爾右翼後旗六旗。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區撤銷建制,所轄地區歸烏蘭察布盟。同時烏蘭察布盟原轄烏拉特前旗等劃歸巴彥淖爾盟。同年,烏蘭察布盟機關駐地由固陽遷至集寧。這時的烏蘭察布盟轄有一市(集寧市)、六旗(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爾右翼前、中、後旗)、十一縣(豐鎮縣、涼城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卓資縣、興和縣、托克托縣、武東縣、固陽縣、薩拉齊縣)。在此以後,武東縣、土默特旗撤銷,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並劃出,商都縣、化德縣劃入,固陽縣、蘇尼特右旗、二連浩特市劃入後又劃出,豐鎮撤縣建市,1995年----1996年,和林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劃歸包頭市。成為烏蘭察布盟目前轄有兩市、五縣、四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