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資源
   
   
    農業經濟是通遼市的主導經濟,種植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目前已形成了以“三河”(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衝擊平原為主的糧食集中産區,具備了年産量35億公斤以上的穩定的綜合生産能力。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
    1997年,總耕地面積990.64千公頃,居全區第三位。人均佔有耕地0.35公頃,農村牧區人均佔有耕地0.46公頃,勞動力佔有耕地1.36公頃。按照土壤本身的特點,生態因子,對土壤生産力影響程度進行綜合平價後,共分8個等級。 全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清有15個土類、33個亞類、72個土屬、176個土種。其中以風沙土、 灰色草甸土、粟鈣土、暗棕壤土、黑鈣土和粟褐土6個土類面積較大。 現有農田土壤主要有黑土、黑五花土、白五花土、白土4個土屬。 黑土和黑五花土主要分佈在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兩岸的衝擊平原區、沼坨區的坨間甸子地上。這些地區是重要商品糧基地。水田面積52.92千公頃,佔總耕地面積52.34%, 主要集中在科左後旗。水澆地320.11千公頃,佔總耕地面積的43.3%,主要集中在科爾沁區、 開魯縣、科左中旗。墾植歷史悠久,農業基礎設施較好,機械化程度較高;氣候資源、水資源相當豐富;農業勞動力資源充足,每3個農業人口中就有1個勞動力,為種植業發展提供了優勢條件。
    隨着全市農業由自給型向商品型的轉變和農業産業化戰略的全面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速度不斷加快。至1997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52.4 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73.28千公頃,佔總播種面積的67.3%,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2.7%,實現了預定的7:3的結構調整目標。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小麥、水稻、蔬菜、大豆、紅幹椒、紅曬煙的面積均有增長,呈現出“玉米減、細糧增、經作擴”以及基地化的特色農業的特點。經濟作物所佔比重,因糧經結構的調整而逐步增長,充分體現了農産品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趨勢。
    種植業主要分佈在西遼河兩岸的沖積平原,燕山北部的黃土丘陵區、大興安嶺南部低山區和科爾沁沙地的坨間甸子上,各種糧經作物在分佈上沒有明顯的地帶性,各地農區均為糧經混作。從總體看,西遼河衝擊平原和坨間甸子地光熱水氣等資源條件較好,以 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南部黃土丘陵區和北部冊區條件稍差,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
    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高梁、穀子、蕎麥、糜黍等。1997年,在糧食總播種面積中,玉米佔61.3%,水稻佔11.2%,小麥佔10.1%,高梁佔5.3%, 穀子佔5.2%,蕎麥佔3.7%,糜黍佔2.7%。玉米是糧食作物的當家品種,總播面積351.55千公頃,總産2128747噸,主要分佈在西遼河兩岸的科爾沁區、開魯區、科左中旗、科左後旗的沿河平原上。其播種面積、總産量、畝單産均居自治區首位。蕎麥是傳統的出口産品之一。總播面積21.09千公頃,總産17368噸,主要分佈在庫倫旗、奈曼旗等南部山區。
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以大豆為主,包括向日葵、蓖麻、油菜籽、花生、、芝麻等,佔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45.8%。蔬菜佔22.5%,雜豆佔21.9%,甜菜佔5.0%, 薯類佔2.30%,煙草佔0.44%,麻類作物佔0.08%。譽有“黑珍珠”之稱的蓖麻籽, 播種面積18.61千公頃,總産11395噸,主要分佈在科左中旗、科左後旗等坨沼地區,年産量佔全國總産量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