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讚這樣稱譽呼倫貝爾草原:“呼倫貝爾不僅現在是內蒙古的一個最好的牧場,自古以來就是最好的草原。這個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民族,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是在這裡渡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而且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他們利用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裝自己的軍隊,然後以此為出發點,征服內蒙中部和西部的諸部落或更廣大的世界,展開他們的歷史性活動。”
在二三萬年前,古人類——扎賚諾爾人就在呼倫湖一帶繁衍生息,創造了呼倫貝爾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漢時期)至清朝,在這2000多年的時間裏,呼倫貝爾草原以其豐饒的自然資源孕育了中國北方諸多的游牧民族,被譽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成長的歷史搖籃”。東胡、匈奴、鮮卑、室韋、女真、蒙古等十幾個游牧部族,或在此厲兵秣馬,或在此轉徙、征戰、割據,創造了燦爛的游牧文化。
    公元前209年,強大起來的匈奴族征服東胡族,統一了北方草原,呼倫貝爾地區屬其三部領地之一的左賢王庭轄地。這時,以狩獵為生的鮮卑族居住在被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幽靜的後院”的大興安嶺深山密林中。
公元1世紀,活動在現鄂倫春旗一帶的拓跋鮮卑族“南遷大澤”(即呼倫湖),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海拉爾河、伊敏河、根河和呼倫湖等地安家落戶,由狩獵業轉向游牧業。在100多年的時間裏,新的生産方式使他們壯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統治,建立了強大的鮮卑部落聯盟。並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在鮮卑人的餘部室韋部落和回紇、突厥、黠戛斯以及遼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繼征戰和統治呼倫貝爾之時,蒙古諸部在呼倫貝爾悄然興起。公元8世紀,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東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古兀室韋部遷移至斡難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發源地肯特山區。12世紀,當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統一蒙古草原時,又返回呼倫貝爾,在這裡進行了幾次大的決定性戰役,消滅了政敵,打破了長期幾個大部落勢力均衡的局面,最後統一了蒙古草原。從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具有語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經濟生活中有許多共同特點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國建立後,實行“領戶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將呼倫貝爾草原的大部分地區分封給他的大弟拙赤哈薩爾(額爾古納市黑山頭古城便是他的故城)其餘部分地區分封給他的二弟合赤溫額勒赤及外戚德薛禪家族,嶺東地區分封給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後,創立行省制。1288年,諸王封地納入行省,嶺西地區劃入嶺北行省和林路管轄,嶺東劃入中書省泰寧路和遼陽行省山北遼東路管轄。元亡後,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退守蒙古草原,先後游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的是無順帝的後裔和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薩爾的後裔,直至歸附後金。
    清朝建立後,由鄂溫克、達斡爾、巴爾虎蒙古、鄂倫春人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倫八旗兵和巴爾虎八旗兵,勇猛善戰,鎮守着邊疆,為防禦沙俄入侵,保障驛站暢通,維護邊疆安寧做出了貢獻。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呼倫貝爾盟地區當時被劃為兩個行政區,嶺西稱呼倫貝爾,嶺東稱布特哈,均分別設總管和副都統衙門管轄。
    民國時期,嶺西地區曾於1912年~1920年實行地方自治,脫離黑龍江省。1920年後重歸黑龍江將軍節制,仍設副都統衙門,同時設善後督辦兼交涉員公署,並設呼倫、臚濱、室韋、奇乾縣,形成旗、縣並存和分治的局面。嶺東地區也保留西布特哈總管公署,同時設雅魯縣、布西縣,直屬黑龍江省。
    東北淪陷時期,嶺東為興安東省,嶺西為興安北省,均直轄於偽滿洲國。
    1945年日本投降後,嶺西地區建立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1948年1月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嶺東地區建立納文慕仁盟,受中共領導的興安省政府領導,1947年5月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領導。
    1949年4月,呼倫貝爾盟和納文慕仁盟合併,稱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
    1954年4月,呼納盟和興安盟合併,稱呼倫貝爾盟。
    1969年8月,呼倫貝爾盟大部分地域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一部分(原興安盟的大部分)劃歸吉林省管轄。
    1979年7月,恢復1969年前的區劃,呼倫貝爾盟重新劃歸內蒙古管轄。
    1980年7月,恢復興安盟建制,呼倫貝爾盟恢復1954年4月前的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