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歷史燦爛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考古證明,距今約一萬年前境內就有人類活動。著名的“紅山文化”、“富河文化”都説明大約在六七千年前,赤峰地區的人類先民就依賴着農業、畜牧業和漁獵業,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在赤峰地區活動的民族,夏至春秋末期,主要是商族和東胡族;到東漢末,有東胡、烏桓、鮮卑等民族;三國、西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有烏桓、鮮卑、庫莫奚和契丹等民族;隋唐時期,有奚、契丹。
唐朝時,赤峰在行政上隸屬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俯。遼王朝時期,赤峰屬上京臨潢府和中京大定府。
金、元時期,赤峰地區為女真、蒙古族重要轄區。
清代始有會盟和盟的建制,赤峰大部分地區為昭烏達盟,南部一部分地區屬卓索圖盟。“赤峰”名始於清代,是蒙古語“烏蘭哈達”的漢譯,由市區東北隅赭紅色山峰而得名。“昭烏達”係蒙語,直譯為“百柳”,意為森林茂盛,水草豐美的地方。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設熱河都統轄今赤峰全境。
雍正三年(1725年)之後除克什克騰旗屬多倫廳外,赤峰地區分屬烏蘭哈達廳、八溝廳和塔子溝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設烏蘭哈達廳轄赤峰以北諸旗(不包括克什克騰旗)。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赤峰全境屬熱河道赤峰直隸州。
民國初年(1912年)赤峰屬熱河省特別區。
1933年日軍侵佔熱河省全境和內蒙古東部地區,赤峰南部屬偽滿州國熱河省,北部屬偽興安西省。抗戰勝利後,南部分別屬熱中、熱遼專署, 北部屬熱北專署。
1946年,熱北專署改為昭烏達盟,南北均歸熱遼行署。同年,熱遼行署併入熱河省政府,其所轄地變歸熱河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赤峰北部屬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南部仍屬熱河省。
1956年,熱省撤銷,其所轄敖漢、翁牛特、喀喇沁三旗和寧城、赤峰、烏丹三縣劃入昭烏達盟,赤峰南北部統為昭烏達盟,並將盟行署所在地從林東遷到赤峰。
1969年7月5日,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79年7月1日,從遼寧省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盟建市,實行市管縣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