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跡
包頭是個美麗而迷人的地方。它不僅有眾多的名勝古跡,而且有大量的人文景觀;同時,它又是一座園林化的城市。
- 代表史前文明的“阿善”遺址
分佈於大青山南坡山前&地上的“阿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年來通過一系列科學發掘,清理出居住房屋遺址十余座,出土的生産工具有:石制磨盤、磨棒、斧、鏟、刀,骨制錐、針、鋸;生活用具有:陶制缽、盆、罐、碗;樂器中有一件完整的三孔陶堝,現在仍可吹秦不同音節關係的五個音符。它們的存在,為確立河套地區同類文化的發展序列,填補了缺環。尤其是在西園春秋墓內發現的大量似鹿類動物頭骨的殉牲,為研究包前頭地名的由來--“有鹿的地方”,提供了又一個新的實物佐證。
- 古老的長城
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首推趙長城。據《史記 趙世家》載:“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為了鞏固新佔領的土地,防止北胡人的侵襲,趙武靈王開始修築長城。這條長城從宣化附近開始,迤邐而西,沿陰山山脈,一直修到河套狼山山脈的高闕塞。這段趙長城東西長260餘里,為土築,高處達5米左右,下寬5米,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就在市區至石拐公路17公里處。在包頭固陽縣境內還有秦長城段落遺址近百公里,據考古專家斷定,這是我國秦長城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段落。此外,固陽縣境內還有一段漢長城遺跡。
- 塞外名寺五當召
出包頭市區向北行50公里,在連綿起伏的大青山深處,有一座氣勢磅礡、規模宏大的藏式喇嘛廟,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五當召。它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齊名,是我國喇嘛教中的三大名寺之一。
這座龐大的古建築,四面群山環抱,依山而建。廟左右溪水嘩嘩有韻,周圍松柏茂盛,層巒染翠,美不勝收。五當召有蒙、漢、藏三個名字。“五當召”是它的蒙古名,蒙語“五當”是柳樹的意思,“召”就是寺廟,可見當年此處柳樹繁茂;藏名“巴達格勒”,意為白蓮花,因一段美好的傳説而得名;“廣覺寺”是它的漢名,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乾隆皇帝親賜。五當召始建於康熙年間,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範本,經過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有大小殿宇、經堂僧舍2730多間,佔地約300畝,分佈在1.5公里長的山坡上。它建築布局獨特,沒有通常圍墻院落式的寺院組合,而是以主要建築物為核心,組成6個別致的建築群。外墻有一層相當厚的石灰,任其自然凝結而成,潔白典雅、別具一格。佛殿屋頂正中及四角,裝飾着銅制大法輪、金鹿、寶幢等,遠看整個召廟色調鮮明,令人嘆為觀止。據統計,五當召內有金、銅、木、泥各種質料的佛像1500余尊,最大的有3層樓那麼高,最小的不過盈寸。堂殿裏有大量壁畫,畫面上的人物、風俗、神話故事和山水花鳥等,精細逼真。五當召有許多古老而具特色的習俗,最吸引人的是這裡的廟會。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全寺的喇嘛在蘇古沁殿念“嘛呢經”;傍晚喇嘛們手持經輪,吹着大號,敲着羊皮鼓繞寺廟而行,隊伍頗為壯觀。廟會活動五花八門,跳鬼是其主要活動之一。近年來,人民政府多次出專款,對五當召喇嘛進行佛事活動和遠近虔誠的信徒朝聖。這裡每年都吸引着國內外眾多游客。
-
陰山古剎美岱召
座落在土默川呼包公路中段路北的美岱召,沒有五當召那樣氣勢磅礡,也不如成吉思汗陵那樣規模宏大,但它是豐州灘上蒙古族土默特部落建的第一座召廟,
這裡因是歷史著名人物三娘子活動過的地方而聞名。它展示給來賓的奇特之外就是寺廟之外堅固的堡寨式的圍墻。從城樓看,儼然是一座古城池,可以屯兵禦敵;走進城門,它又是典型的蒙古喇嘛教廟宇。就城寺結合的特點,不難想像出建廟者的身份了。美岱召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阿拉坦汗及夫人三娘子(釧金哈屯)居住和議證的地方,是喇嘛教傳入蒙古的一個重要弘法中心。建築風格獨特,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角築有外伸約11米的墩&,上有角樓。進入泰和門,迎面就是“大雄寶殿”,佛殿的墻壁上,有色彩斑斕的壁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玻璃殿”為三層樓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在東北方,有座重歇山頂式建築,這就是“太后廟”,亦稱“三娘子廟”。與這座古城寺有緊密&&的應屬“三娘子”了。阿拉坦汗死後,她被明廷封為“忠順夫人”,參政30年,她堅持民族團結,對發展民族經濟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