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阿拉善盟建於1980年5月1日,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年輕的盟市。自春秋時代起,狄、匈奴、鮮卑、柔然、党項、回紇、突厥、蒙古等少數民族曾先後在這裡繁衍生息。清初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和羅理率其家旗及部眾數千戶從新疆東移,經康熙皇帝特準,遷徙到阿拉善草原。1686年,清廷劃賀蘭山以西地區為和碩特牧地。1697年又按蒙古49旗之例,將和碩特部編為阿拉善和碩特旗。1730年,清廷設置定遠營(今巴彥浩特),兩年後,阿拉善旗第二代王阿寶將王府遷至定遠營。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旗和平解放,成立了陜西省拉善和碩特旗人民政府。50年代曾先後成立“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巴彥浩特市”等。1961年4月,阿拉善旗分設為左、右兩旗。曾先後劃歸寧夏、甘肅、內蒙古,1979年兩旗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額濟納旗先秦稱“弱水流沙”,漢朝時設居延縣,漢至唐、宋設置“亦集乃路”。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與阿拉善和碩特部同屬額魯特蒙古族。1716年土爾扈特部落首領丹叫攜部內遷,清廷賜額濟納河中下游一帶為其牧地。1953年設額濟納土爾扈特旗。1949年9月27日額濟納旗和平解放,成立額濟納土爾扈特旗人民政府,其後曾改設為額濟納自治區、額濟納自治旗、額濟納旗等,先後劃歸甘肅、寧夏、內蒙古,1979年重歸內蒙古自治區。
    阿拉善盟現轄阿拉善左旗(旗政府駐巴彥浩特鎮),阿拉善右旗(旗政府駐額肯呼都有格鎮)和額濟納旗(旗政府駐達來庫布鎮)三旗。盟行政公署駐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全盟有人口17.10萬,有蒙、漢、回滿等15個民族,其中蒙古族為主體民族、漢族居多數的民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