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 |
1月,清政府刑部奏貽谷以罪論死,清朝皇帝諭旨終以遣戍川邊,效力贖罪。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改易州安置。 3月,清朝郵傳部奏準展修京綏鐵路張家口至歸綏段;6月,陜甘總督長庚奏請加速展修歸綏至包頭之鐵路,以連接蘭州至包頭之黃河航運。 7月,外蒙古四部王公、喇嘛會盟,密商外蒙古獨立。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史稱辛亥革命。 11月9日,駐歸綏清軍口外八旗後路巡防隊,在革命黨人云亨、王定圻、楊雲階等影響和策動下,由張琳、曹富章率領起義,深夜開出歸綏,沿大青山西進包頭。同時,革命黨人郭鴻霖、經權等人與雲亨等會合,在包頭、薩拉齊、五原一帶策動起義。此外,陶林廳巡警也發動起義,攻佔陶林城,結果遭察哈爾蒙古騎兵鎮壓。12月10日,豐鎮地區的農民在張佔魁、武萬義(蒙古族)、馬有才(回族)的率領下,於隆盛莊附近舉行起義,宣布推翻滿清,建立民國;12日開抵豐鎮城外,與清軍對峙;16日攻入豐鎮城,建立革命政權;23日來自大同的清軍圍攻豐鎮城,起義軍被迫撤出豐鎮,在農村堅持鬥爭。24日,歸綏起義軍首領張琳以及革命黨人郭鴻霖、雲亨等,受清朝地方軍政官吏之騙,赴宴遭伏擊,張琳等義軍首領和郭鴻霖等革命黨人殘遭殺害,義軍失敗。
|
||||
1912年 |
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誕生。2月12日,清朝皇帝正式宣布退位,結束了清王朝對中國近300年的封建專制統治。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始了北洋軍閥對中國的統治。 1月,山西革命軍在清軍進逼下撤出太原北上,經晉北、伊克昭盟,於12日在王定圻、李德懋等引導下進駐包頭,建立臨時革命政權包東州,管轄包頭、後套、伊盟地區;革命軍以孫中山、黃興的名義任命雲亨為綏遠城將軍、經權為歸化城都統、安祥為歸綏道尹。15日,山西革命軍出師東攻歸綏,17日攻佔薩拉齊,26日在刀什爾受清軍阻擊而移駐托克托廳,不久閻錫山率革命軍回師山西,綏遠的革命形勢又逆轉。 1月15日,呼倫貝爾厄魯特總管勝福等武裝攻佔呼倫城,在沙俄的策劃下宣布呼倫貝爾“獨立”,成立隸屬於庫倫“獨立”政權的呼倫貝爾自治政府,勝福被任命為“參讚大臣”、駐呼倫貝爾“總督”。勝福和陳巴爾虎旗總管車和紮在俄軍配合下屢攻臚臏府,中國方面為避免引起中俄武裝衝突,於2月4日將臚臏駐軍撤出臚臏府,呼倫貝爾被勝福集團控制。 1月29日,喀喇沁右旗札薩克郡王貢桑諾爾布與日本浪人川島浪速共謀組織統一內蒙古各旗的機關,策劃內蒙古“獨立”;2月,科爾沁左翼前旗札薩克郡王棍楚克蘇隆與部分蒙旗王公、官員共商響應外蒙古“獨立”。 3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頒佈《勸諭蒙藏令》,要蒙藏人民,率循舊俗,作西北屏藩,安心內向;4月13日,頒佈《勸諭漢、滿、蒙、回、藏各族聯姻令》;21日,宣布取消蒙藏回疆等藩屬名稱,撤銷清朝理藩部,凡蒙藏回疆各地方行政事,俱歸中華民國內務部接管;設綏遠城將軍,監督節制歸綏道所屬12撫民廳、烏蘭察布盟6旗、伊克昭盟7旗和土默特旗,不久改歸綏道為歸綏觀察使,所屬12撫民廳均改為縣;5月,中華民國政府內務部下設蒙藏事務處,7月24日改稱蒙藏事務局,專管蒙藏事務,9月9日任命貢桑諾爾布為蒙藏事務局總裁;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頒佈《蒙古待遇條例》,對蒙古不以藩屬待遇,保留蒙古王公原有管轄治理權,其世爵封號照舊承襲,世爵俸餉從優支給; 9月20日,又頒《加進實讚共和之蒙古各札薩克王公封爵》令,沿襲清制;設熱河都統,監督節制卓索圖盟7旗,昭烏達盟12旗及境內之14個府縣;設察哈爾都統,統轄察哈爾左、右翼八旗及4牧群,監督節制錫林郭勒盟10旗;哲裏木盟10旗歸蒙藏事務局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節制,其中科爾沁6旗受奉天省監督節制,郭爾羅斯前旗受吉林省監督節制,郭爾羅斯後旗、扎賚特旗、杜爾伯特旗受黑龍江省監督節制;阿拉善旗、額濟納旗受蒙藏事務局管轄,同時受寧夏護軍使節制。 8月20日,科爾沁右翼前旗札薩克郡王烏泰發布《東蒙古獨立宣言》,舉兵叛亂;科爾沁右翼後旗札薩克鎮國公拉喜敏珠爾起兵響應。東三省官軍遂即出兵征討,烏泰、拉喜敏珠爾所部不敵官軍,敗逃外蒙古。 8月,山西歸綏商會成立,1 800余家商號入會,所屬行社33個。 10月28日,哲裏木盟10旗蒙古王公在長春舉行會議,擁護共和及中華民國,反對外蒙古“獨立”,史稱第一次東蒙王公會議。 11月3日,沙俄與外蒙古“獨立”政權簽訂《俄蒙協約》;13日,在北京的蒙古王公上層組織“蒙古王公聯合會”,聲明反對《俄蒙協約》;23日,蒙古王公聯合會發表聲明,反對外蒙古“獨立”。 11月,蒙藏事務局呈請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批准,將清朝所設景山宗室覺羅三學及清理藩部所設蒙古學堂合併成立蒙藏學校。 年底,外蒙古軍隊在沙俄策劃下,兵分3路大舉向內蒙古進攻。 伊盟錫尼喇嘛、旺丹尼瑪、廠漢卜羅領導的“獨貴龍”運動再度興起,繼續抗墾反封建。
|
||||
1913年 |
1月23日,綏遠城將軍張紹曾在歸綏召開烏蘭察布和伊克昭兩盟各旗札薩克王公會議,一致決議擁戴共和,聯合東蒙反對庫倫“獨立”。史稱西蒙王公會議。會後兩盟各旗聯合通電,要求廢除《俄蒙協約》。10月13日,哲裏木盟10旗札薩克王公再次在長春開會,共議贊助共和、擁護民國,反對庫倫“獨立”以及東蒙軍政事宜。史稱第二次東蒙王公會議。 9月,中俄就外蒙古問題再次舉行談判,袁世凱政府被迫承認外蒙古“自治”的要求,11月5日,雙方達成《中俄聲明文件》,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古的宗主權,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權;中國政府不干涉外蒙古的行政,不駐兵,不派官,不舉辦殖民;中國接受俄國對外蒙古問題的調處;中國可派大員駐紮庫倫等。中俄還以互換照會産生了4款聲明另件,俄國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雙方確認了外蒙古自治的範圍。 冬,同盟會員王定圻返回歸綏,與雲亨、經權等密謀反袁世凱,並創辦《歸綏日報》,宣傳革命主張,揭露北洋軍閥,翌年改組為《一報》,王定圻主辦。國民黨員童堯山從上海抵歸綏,與王定圻等取得&&,發展國民黨員,成立了國民黨歸綏支部,王定圻任主任幹事。 中國政府調集熱河、張家口、山西、綏遠等駐軍,東起昭烏達盟,西迄烏蘭察布盟一線,對竄犯內蒙古之外蒙古軍隊進行了不間斷的全面反擊,直至年底將外蒙古叛軍全部逐出內蒙古。 中國政府在歸化、烏蘭花、弓溝、大佘太、後公、林西、開魯等地設立軍事郵遞所,在隆盛莊、綏遠城、包頭、赤峰等處設軍事承接局;山西省開辦太原至包頭長途電話,設立包頭電報局。
|
||||
1914年 |
1月8日,中華民國政府將歸綏、張家口、多倫、赤峰、開魯、洮南開為商埠,允許外國商人經商居住。 1913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已批准成立綏遠特別行政區,轄原歸綏道屬12縣、烏蘭察布盟6旗、伊克昭盟7旗、土默特旗。改綏遠城將軍為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改歸化城土默特旗為土默特總管旗,裁副都統,設總管,歸綏遠特別行政區直轄。1月,設熱河特別行政區,轄卓索圖盟7旗、昭烏達盟12旗及原熱河都統所轄14縣,特別行政區設都統,為特別區最高軍政民長官,下設熱河道、置道尹,治理所屬14縣。6月14日,設察哈爾特別行政區,轄察哈爾左右翼8旗和4牧群、錫林郭勒盟10旗以及張北、沽源、多倫3縣、時由綏遠特別區劃入豐鎮、涼城、陶林、興和4縣,總共7縣,特別行政區設都統,為最高軍政民政長官,下設興和道,置道尹,治理所屬7縣。綏遠特別區亦下設綏遠道,置道尹,治理綏遠特別區所轄其餘8縣。 2月,中華民國政府內務、農商、財政等部及蒙藏事務局聯合製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則》和《墾辟蒙荒獎勵辦法》,準備大興蒙墾。 5月18日,中華民國政府將蒙藏事務局改稱蒙藏院,直隸大總統,貢桑諾爾布仍任總裁; 8月1日,將阿拉善、額濟納兩旗的行政事務交由寧夏管轄,軍事防務歸寧夏護軍使節制,11月,批准在克什克騰旗境設置經棚縣,隸屬熱河特別區熱河道。 9月8日,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圖開始談判外蒙古問題,歷時9個月。1915年6月7日簽訂《中俄蒙協約》,重申《中俄聲明文件》的原則,確認俄國在外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有對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冊封權,外蒙古使用民國紀年等。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當天行使冊封,6月9日,哲布尊丹巴致電民國政府,宣布撤銷外蒙古“獨立”及國號年號,民國政府派員駐外蒙古行使管理,恢復了中國對外蒙古的治權。 伊盟達拉特旗爆發了阿尤爾扎那領導的“獨貴龍”運動,反對該旗王公的暴虐統治,全旗組織5個“獨龍貴”,在柴登設立總部,與旗府對峙,直到1916年2月由綏遠都統和伊盟盟長調解,旗方答應了“獨貴龍”的13項基本要求,雙方簽署和解條款,鬥爭始得平息。 是年,綏遠都統府設歸綏、薩拉齊、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爾、武川等6縣地畝清丈局,發布《修正清理土默特地畝章程》,剝奪蒙古族地權。綏遠4任將軍、都統從1912年到1920年清丈地畝達552.97萬畝,搜刮清丈費13.27萬兩白銀和1456萬銀元。
|
||||
1915年 |
1月20日,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21條要求;5月7日,日本政府通牒袁世凱限期答應21條要求;5月9日,袁世凱接受了21條,25日中日雙方在北京簽字,6月1日經袁世凱批准,6月8日在日本東京換文。這21條中有5條涉及內蒙古東部的權益。 1月30日,蒙藏院制定《馭蒙説帖》,其內容有“保全利益”、“優給俸餉”、“固護治權”、“聯合情誼”、“因仍習慣”、“增議優榮”等項;5月,公布《蒙人服官內地辦法》;9月,制定特賞蒙古榮典條目。 11月6日,《中俄關於呼倫貝爾之協定》在北京簽字,呼倫貝爾成為特別區域,呼倫貝爾“獨立”宣告結束。 沙俄指使外蒙古當局派巴布扎布率武裝再次竄犯內蒙古東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並與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及黑龍會相勾結,肆虐東蒙,直至1916年10月8日,巴布扎布在林西被擊斃,部眾一股退到外蒙古,一股流竄到呼倫貝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