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與內蒙古緊相連 


    北京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象徵。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代領導人身居中南海,心繫內蒙古草原兒女,時刻關注和期待祖國北疆這塊熱土的發展繁榮,不斷作出重要的決策和指示,並親臨內蒙古視察和指導,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內蒙古的親切關懷和愛護。
    一、對民族區域自治傾注心血
    1947年5月19日,毛澤東與朱德聯名給剛剛成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發來賀電,指出蒙漢各民族要親密團結,掃除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賀電是對內蒙古蒙漢各族人民的巨大勉勵和鼓舞。
內蒙古的地域酷似一匹駿馬,但在舊中國卻被反動統治者分割得支離破碎。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特別關注內蒙古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的實現。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內蒙古自治政府主席烏蘭夫作了內蒙古曆史狀況的發言,毛澤東即提出要為恢復內蒙古曆史地域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東西蒙統一的內蒙古自治區。同時,中央決定為便於對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領導,自治區領導機關要由烏蘭浩特遷駐張家口,待綏遠解放後再移駐歸綏市。    中央人民政府於1952年、1954年、1955年分別撤銷了察哈爾、綏遠、熱河三省,將其原屬內蒙古的蒙古族聚居區劃歸內蒙古;1956年又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從此,結束了歷時300多年來內蒙古被分割統治的局面,形成了118.3萬平方公里的完整統一的內蒙古自治區,完成了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的大業。這是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對內蒙古的巨大關懷。這一決策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一個範例。
    “文化大革命”期間,內蒙古的東三盟和西三旗一度劃歸毗鄰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中央第二代領導鄧小平等的關懷下,這些盟旗重新劃歸內蒙古,又一次恢復了內蒙古曆史地域的原貌。內蒙古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的實現,體現了中國共産黨解決內蒙古民族問題的堅定不移的決心。
    二、對內蒙古經濟發展倍加關注
    內蒙古各民族人民獲得民族解放後,迫切要求改變自治區經濟落後的面貌。中央三代領導對發展內蒙古經濟尤為關注,確定了在國家扶持下,發揮內蒙古得天獨厚的經濟優勢,加快發展各項經濟實業,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的經濟建設基本方針。
早在1950年2月,毛澤東出訪蘇聯歸來,途經滿洲裏,對當地領導人指出,要把地方建設搞好,為國家做貢獻。
    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始終關心內蒙古的經濟建設。1953年國家在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把包頭確定為國家重點工業基地。在周恩來的主持下,把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業項目中的五項(即包鋼、內蒙古第一、第二機械廠、包頭第一、第二熱電廠)安排在包頭。全國694個限額以上項目也有一些在內蒙古。這些為改變內蒙古十分落後的經濟面貌,實現工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56年9月,周恩來提出,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加快華中和內蒙古兩個工業基地建設。在周恩來的關懷下,包頭工業建設突飛猛進,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號大型高爐提前一年建成投産。1959年10月16日,一號高爐出鐵時,周恩來專程親蒞包鋼剪綵,他高興地説,一個落後的包頭變成一個初步具有工業基礎的城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烏蘭夫&&,周總理參加慶祝大會,帶來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親切關懷,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從此內蒙古告別了不産寸鐵的歷史。
    自50年代到改革開放,中央三代領導人多次到內蒙古視察工作,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到巴丹吉林沙漠,從大興安嶺林區到鋼鐵稀土基地包頭,遼闊的內蒙古大地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風塵足跡,條條戰線都呈現着他們的身影。
    1958年7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朱德來包鋼焦化廠、機械總廠和白雲鄂博鐵礦視察,希望加快包鋼建設,支援西北工業建設。1961年8月,劉少奇在大興安嶺林區視察時指出,要以營林更新為基礎,綜合利用,做到青山常在,永續作業。1964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健步登上白雲鄂博礦山,興奮地説,我們要很好地開發這座寶山。1992年,他在南巡中指出:“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白雲鄂博的稀土儲量佔世界總量的80%,其資源地位可與中東石油相比。1987年,他以高瞻遠矚的總設計師的目光預言,內蒙古有廣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後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從此,“走進前列”成了2 000多萬草原兒女的奮鬥目標,體現了中央第二代領導對內蒙古的巨大關懷。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對內蒙古更加關懷備至,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熔基、胡錦濤等多次親臨內蒙古考察工作。
    1990年金秋時節,江澤民第一次踏上內蒙古的土地,看到備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和鄧小平關懷的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民族團結、政通人和、資源富集、經濟繁榮,欣喜地説,內蒙古各項事業所取得的成績是蒙漢各民族幹部群眾幾代人共同奮鬥的結果。他稱讚內蒙古“地上有綠寶,地下有墨寶。”綠寶指的是水草豐美的草原,墨寶指的是豐富的煤炭資源。
    內蒙古的經濟關鍵是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經濟的優勢和搞好國有企業改革。這是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特別關注的問題。
    1999年1月隆冬歲月,江澤民第二次到內蒙古考察。他指出內蒙古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草原、人均土地和森林面積居全國首位,歷來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是煤”的説法。因此,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中國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他首先指出要繼續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利用內蒙古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改造粗放經營的傳統草原畜牧業,加快實現畜牧業的現代化。其次他又指示要積極發展能源工業,實施好“西電東送”戰略。李鵬、朱熔基等也對內蒙古的能源工業高度關注,把伊敏河、準格爾、東勝等煤田列入國家重點工程,要求加快建設,為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江澤民第二次來內蒙古考察的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他冒着嚴寒來到包頭市的內蒙古第一、第二機械製造廠、包鋼、鹿王集團、稀土研究院和東河區再就業中心,接着來到呼和浩特市的仕奇集團、伊利集團、三角集團、家畜改良工作站等企業,慰問職工和下崗工人,詢問企業經營管理情況,了解職工冷暖,特別關心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工程。他由衷地強調:“內蒙古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省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把內蒙古的經濟建設盡快搞上去,事關我國北部邊疆的發展繁榮和安定團結。”
    江澤民在考察中指出,要下大氣力搞好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內蒙古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優勢。關鍵是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國有企業的改革方針,堅定信心,紮實工作,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把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轉換經營機制,加快科技改造,以質量、品種、效益為中心,調整産品結構,增強競爭力,多方面為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這些 重要指示為內蒙古的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關懷下,內蒙古蒙漢各族幹部和職工艱苦奮鬥,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進展順利,列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計劃的23戶企業,已有19戶掛牌運營;56戶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列入全區脫困目標的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已有76戶脫困,佔總體目標的94.8%;又有6戶企業進入國家520戶重點企業的行列。
今日,內蒙古的經濟沒有辜負中央三代領導的厚望,開始走上騰飛之路。當塞外大地盛産的糧油、肉乳帶着綠色食品的標誌在海內外市場上備受青睞;當包鋼、準煤、達電、稀土開發區等國家重點工程在草原上拔地而起;當鄂爾多斯、仕奇、伊利、鹿王等品牌馳名中外;當煤田坑口電站發出強大的電流化為首都的萬家燈火,照亮天安門和中南海之時……方興未艾的資源轉換機制,生機勃勃的內蒙古正在喜迎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將以驚人的速度實現歷史的跨越。
    三、對繁榮民族文化真摯關懷
建國之初,毛澤東觀看了第一部反映內蒙古革命的電影《內蒙春光》之後,親自為影片改名並題寫了新名《內蒙人民的勝利》。1952年國家批准成立了內蒙古第一所本科大學--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毛澤東親自簽署任命了第一任院長。1957年內蒙古大學建成開學,國家動員全國著名院校教授、專家到校任教,為培養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人才給予真摯關懷。
1997年7月,江澤民為內蒙古大學建校40周年題詞:“辦好內蒙古大學,為民族繁榮,科教興國貢獻力量。”1999年1月31日,他親臨內蒙古大學視察,給整個校園帶來融融春意。他首先參觀了實驗動物研究中心,對這個國內第一所研究家畜胚胎與細胞工程為中心的高科技機構,培育出我國第一胎“試管綿羊”和“試管牛”的成果連連稱讚。他還參觀了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信息處理研究中心,指出“幹部文化素質教育很重要,應當好好抓,特別是理科學生,也要學習人文方面的知識。”
    中央三代領導對蒙古族牧民的疾苦特別關心,1952年4月始,國家派出大批漢族醫療隊,深入牧區為牧民免費進行“驅梅”和根除鼠疫工作。幾年後,廣大牧區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往日那種人丁不興、畜群不旺、百病纏身、滿目蕭疏的慘象一去不復返了。
    被譽為草原文藝輕騎兵的烏蘭牧騎是在中央三代領導的關懷和鼓勵下成長起來的。毛澤東曾3次接見烏蘭牧騎的文藝戰士,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多次觀看烏蘭牧騎的匯報演出。1983年9月,鄧小平看完演出後,揮毫題詞:“發揚烏蘭牧騎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97年7月16日,為紀念烏蘭牧騎創建40周年,江澤民親筆題詞:“烏蘭牧騎是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紅旗。”1999年1月他在內蒙古考察中,接見了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演員,稱讚烏蘭牧騎在全國人民心中久負盛名。現在全自治區共有80多個旗縣有烏蘭牧騎,極大地豐富了牧區人民的文化生活。
    內蒙古各族兒女時刻銘記中央三代領導的深切關懷和願望,在新千年初的世紀之交,以務實的工作,去圓“走進前列”的興區富民之夢,回報中南海。

(錢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