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的50年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我國成立最早的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是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個典範。自治區成立5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正確執行黨在不同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艱苦奮鬥,積極探索,開拓進取,使內蒙古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內蒙古作為民族自治區,歷屆黨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視民族團結,始終把維護各民族的團結作為頭等大事,像珍視自己眼睛一樣地珍視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自治區建立初期,以烏蘭夫同志為首的自治區領導,與黨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迅速消除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民族歧視,以及民族之間的互不信任等問題,建立起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因此在50年代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範自治區”。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內亂時期,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的根基也沒有動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使各族人民真正享有了管理國家、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民主權利和自治權利,實現了民族平等。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而且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也得到了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自治民族的蒙古族,在人口數量上扭轉了百餘年不斷下降的趨勢,由1947年的83.2萬人,增加到1996年的377.9萬人,增長了3.5倍。可以説,內蒙古自治區的50年,是黨的民族政策和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實踐中取得偉大勝利的50年;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50年;是各族人民緊緊依靠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邊疆穩定,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50年。
    鄧小平同志説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自治區歷屆黨委和政府都是十分重視經濟工作的。
    50年來自治區工農牧業生産持續穩步發展,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1996年,全區國內生産總值達到98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7年的5.4億元增長49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居全國第16位,財政收入由1947年的9萬元,增加到93.2億元。農牧業生産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農田灌溉面積達到2 600余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3.8%;以農牧業為主,農牧林副漁綜合協調的基礎産業穩步發展,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高,為保障全國農畜産品的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糧食生産實現了自給有餘,1996年總産量達到153.5億公斤,比1947年的18.5億公斤增長了7.3倍,人均佔有糧食已達669公斤,居全國第3位;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達到6 697.7萬頭(只),比1947年的931.9萬頭(只)增長6.2倍;油料、甜菜、絨毛、肉類、奶類等農畜産品産量均有大幅度增長。自治區成立初期,工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經過50年來的建設,現已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輕紡、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森工、建材為重點的具有自治區特色的工業體系。1996年工業增加值達到32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7年增長271.7倍。其中原煤産量居全國第7位,發電量居全國第14位,外送電力居全國第2位,鋼和鐵産量分別居全國第9位和第10位,木材産量居全國第2位。在能源、原材料方面為國家做出了較大貢獻。
    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飛速發展。50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區已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和民航綜合交通運輸網。1996年全區鐵路、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6 634公里和4.6萬公里,分別比1947年增長3.3倍和22.2倍。全區已有7個民航機場,航班通達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25個大中城市,並開通了兩條國際航線。電話交換容量已達128萬門,全區101個旗、縣、市全部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和長途傳輸數字化。全區1 554個鄉鎮、村蘇木全部通電、通郵、通話。全區先後建成開通了18個對外開放口岸。1996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2.5億美元,其中外貿出口6.86億美元,比1947年增長61.7倍;利用外資5.66億美元,註冊的“三資”企業已有1 134家。 
    教育、科技、文化、衞生和體育等各項事業空前繁榮。自治區成立初期,全區只有普通中等 專業學校8所,普通中學21所,小學3 769所。到1996年已有高等院校19所,在校學生3.89萬人;中等專業學校106所,在校學生5.98萬人;普通中小學共14 962所,在校學生346.3萬人。全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8%,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5.2%。民族教育列為教育重點,少數民族每萬人中擁有在校大學生21.3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已達49.4萬人,獲得重大科技成果4 665項,通過科技進步累計新增産值57億元。文化藝術事業欣欣向榮,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以烏蘭牧騎為代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各類文藝事業成績斐然。廣播電視覆蓋率達77%,蒙、漢語電視節目成功實現衛星傳送播出。醫療衞生條件不斷改善,有各種衞生機構5 039個,比1947年增長91倍;衞生技術人員達10.4萬人。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體育競技水平明顯提高。圓滿完成了“八五”人口控制計劃,1996年計劃生育率達90%。
    全區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廣大蒙古族牧民在50年中基本解決了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基本實現了定居或定居輪牧;全區已解決了338.7萬人、1 106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從1986年國家大規模的扶貧開發以來,全區在10年中共有437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包括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在內的全區各族人民,不僅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而且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衣食住行條件明顯改善。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各族人民的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也在不斷提高。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內蒙古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進一步發揚光大;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氣日益形成;城鄉各族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自治區5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是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偉大勝利;是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區人民堅定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團結奮鬥,艱苦創業的結果。改革開放打破了內蒙古在歷史上那種偏遠、封閉、落後的格局,市場經濟的大潮已席捲了內蒙古大地,隨着國家經濟戰略的西移和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自治區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必將促進內蒙古經濟的騰飛。

(沈 正)